工作忙,抽不开身,似乎是不回家的最大理由。想家,但是回不起,这也是不少游子的无奈。其实,关于职工探亲待遇,国家早有规定,只不过在很多企业遭遇了软执行。如果子女有心,单位更贴心,也许“常回家看看”就容易得多……
回家的条件 陈璟(咨询)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即将修订,有专家提议将子女每年必须回家看几次父母写入其中,做一个硬性规定。于是有关“常回家看看”的老问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
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专家们没有调查,显然是冤枉了他们。不过他们的调查似乎更多地选择了高端人群,没有去田间地头、没有去穷街小巷,所以以专家意见制定出的政策、法规,往往与大多数底层群众的需求有偏差。
笔者生活在一个老小区,居民们以前基本都是某大型国企员工及家属。由于该国企前几年改制,所以现在的居民除了退休人员,其余多为下岗职工。如今小区里空巢老人很多,也有不少三世同堂的家庭。按说空巢老人生活状态肯定不佳,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大多比儿孙绕膝的老人好。
空巢老人之所以空巢,其中最大原因是儿女外出谋生了。近的去了北京、上海、深圳……远的去了日本、美国甚至冰岛。这些在外的游子经过若干年打拼,能在异乡定居者,基本上事业都小有所成。虽然回家看父母次数很少,但多少在经济上可以资助一下老人,最不济者也无需老人为他们操心。
三世同堂者呢?我们楼下就有一户,非常有代表性。
两老退休得早,退休金仅够自用。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下岗了,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本地打工,收入微薄。和两老住在一起的是大儿子一家,原本两老住一室,儿子、儿媳住一室,孙子在客厅搭一张行军床。3年前,儿子两口子离婚了,孙子的床搬进了他爹房间,客厅终于可以用来接待客人了。这家的大儿子今年50岁了,只能找到看大门之类的临时工作,一个月收入从未超过1500元;孙子如今高职毕业,找工作也很不容易……老两口总在忧心儿孙生计,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儿子、孙子各有一套房子,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哪怕他们离自己千里之外。
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回家看父母显然属于后三类需求,这对于内地许多底层家庭,显然超越了他们的实际生存状态。我们小区大多数老人都觉得,子女能不拖累自己,能活得安稳了,他们就是死了也不至于放心不下。如果在自己身边却经济拮据,反而看着心忧、难受。
对于客观条件具备却不看望老人的不肖子孙,我们应该谴责。但实际上,大多数在外的儿女是不能两全:在外难见父母;回家?家乡发展水平差,自己赚不到钱拖累父母。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并非仅有孝心就够了,还得靠平衡地区差异,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回与不回无关法律 娟子(自由职业)
我也是小家在外而父母双亲都在老家的人。我父母亲五十多岁,身体健康。我们姊妹仨都在千里之外的这座城市工作生活,每年每个小家都会回去探望父母一两次。
或许您会说,这一两次不多。是的,我也觉得不多。但是孝顺的方式有很多种,关心老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我每个星期都会给母亲打个电话,隔得最长的时间也顶多是十天一个电话。我每次打电话,不是简单地一两句,安好、没事,就挂了。我几乎每个电话都是半小时、五十分钟、一小时。我能从声音里语气里听出老人家心情如何?我会把她心里的不愉快细心地掰开了揉碎了梳理一下,直到把母亲的郁闷打开。
我们从东家聊到西家,从我的孩子聊到母亲的父亲,把近期我最好的成绩报告给母亲,把我写母亲的样报寄给她———时刻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做到像在他们身边一样贴心。
我们姊妹仨还会在老人家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往他们的银行卡里打钱。然后,打电话告诉他们,尽管花。
我妹妹所在的全国连锁地产公司有一个最温暖的条例:只要个人业绩出色,便可以在年假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假期。她把这些努力得来的假期都给了亲情。我们仨商量每年都要邀父母亲来这里小住些日子,他们总是推辞。但我们很快发现一个诀窍,只要我们让父母感到他们“被需要”,老人家就乐颠颠地来了。
当亲情遭遇法律,当孝心要用法来提醒维护,让我们做儿女的情何以堪?
很多年前曾读到过一句话:当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便找不到不爱的理由;当你不爱这个人的时候,所有理由都是信手拈来的借口。“回”与“不回”同理,全在于我们做儿女的心,无关法律。
不敢回家的人 蓝色咖喱粉(设计师)
记得春节前看过东方卫视的一档节目,讲述一位老家安徽来沪打工的快递员老马,有十来个春节没回过家了。老爹老娘想狠了,于是离春节还有大半个月,老马的老父亲就特地从安徽赶过来,天天逼着老马春节一定要带上妻儿回老家。
当现场的观众和嘉宾看见老马的七旬老爹颤巍巍地一出场,都出离愤怒了,几乎一边倒地质问老马:为何不回家看看?
而老马一开口,也令人唏嘘不已。快递员是个做一天赚一天的行当。老马说,他上有患绝症、每天等着要大笔医药费维持生命的岳母,下有两个读书的孩子,全指着自己和妻子这点微薄的薪水,他在沪多打一天工,多赚一天钱,就等于让岳母在这世上多活一天!再加之回家的话,一家老少单往返车费就是一大笔支出,亲戚朋友应酬的费用更是可观。而春节期间若是留沪继续工作,不但可以省了车费、应酬等费用,还有三倍薪水可拿,也算聊解燃眉之急。
这两厢说法一PK,观众和嘉宾都纠结了。节目中的老马,当着这么多观众的面,给老爹跪下祈求原谅,仍坚持不肯回家。是啊,谁不想常回家看看。可很多时候,回家的路却真的很难走。
虽然,老马最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专车送他一家回老家看爹娘了。可我们身边,尤其是每年春节,却经常上演着类似这样有家难回的场景。很多老家在中西部,千里迢迢来江浙沪粤等地打工的农民工,如果真的要常回家看看的话,那索性甭干活了,挣点钱都送给铁道部得了;就算是每年春节回趟家,这买一张硬座火车票有多难,大家都懂的。
就算是所谓的白领人士,如果买不起足够大的房子,把父母接来同住的话,恐怕也很难常回家看看。我有一同事是成都人,说起来收入什么都还不错,但每年春节时全价的杭州至成都往返机票,还是很让她心疼,于是她经常年三十在飞机上守岁,因为年三十晚上常有折扣机票。
至于平时回家,撇开费用不谈,时间呢?我工作近12年了,也换过N家单位,几乎没有听过有“探亲假”一说。这年头的职场如战场,竞争如此激烈,很多女员工连个孩子都不敢生,就怕生个孩子请几个月的产假,回来岗位就被别人给顶了,更何况每年长达20-30天的探亲假,就算单位给你这个假,你敢用吗?
如果单纯出个“常回家看看”法的话,那么与之相应配套的的带薪假期、岗位竞争、交通费用等最实际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