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些事,无所谓对与错。尤其如纪伯伦在诗中所言,人要把时间看成一道溪流,坐在岸边看流水逝去。有些今天的错,何尝不会成为日后的对。去年科学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诺湖中、“违背”了生命六大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磷、硫)法则、依靠有毒元素砷居然就可以同磷说拜拜的“砷基细菌”,经过18个月的争论后,被证实并非新的生命形态,这种“特立独行”的细菌终究还是离不了磷。
无妨。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总数至少有1300万~1400万种,但目前已知的不过175万种,80%以上皆是未知的。有多少生物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存活,谁知道呢。也许在深海,也许在荒漠,也许在冰川,也许在高山——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不知还有多少千奇百怪的生命。科学家们还有漫长的探索发现之路要走。
无独有偶,类似的“翻案”近来不乏耳闻。沸沸扬扬了好一阵子的中微子超光速实验,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承认“因电脑与GPS设备之间的光缆连接松动导致测速方法存在问题”的公报后,宣告结论有误。也无妨。超光速之争不会那么快就有定论。光速到底是不是不可超越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究竟有没有适用范围?让物理学家们继续忙活吧。
最近的轰动效应,来自于被喻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它似乎终于被找到了。消息仍是来自著名的欧核中心,这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使用了乐观但不乏谨慎的措辞“触手可及”。想要百分百确认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想要证实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是完美的,还有大量实验要做。这其中,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错。只是,若想获得最终对的答案,这些错恐怕都是必经之路。当然,科研人员未经严格论证就抢着发表所谓成果的急功好利之心,不包括在内。
而有些对,未尝不包含着错。最近几日,关于国内高校校长的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很想厘清:什么才是校长该做的事?大科学家做校长更合适,又或者必须坚决地去行政化?“多少个不”的承诺,赢得一片叫好。只是,这真的有标准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