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沪语教材进小学新闻征求网友意见,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种是正面肯定。如某区政协工作人员称:能文化传承是好事,掌握沪语是对本市文化的尊重,有助于共同融入上海这个大家庭。金桥某企业高管说:沪语是上海文化的重要部分,不能丢失,对本市加强保护沪语的力度表示十分支持。
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如北京某报刊编辑认为:这是倒退封闭之举。课堂不是澡堂,不是谁想进就可进的。张江某企业高管议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某市级机构研究人员:与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似乎背道而驰。浦东某报纸编辑说:地方语言保护与上海的城市精神不符合,号称海纳百川,为何要一枝独秀?
第三种,是比较辩证看待。浦东某刊物一编辑说: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该逝去终会逝去,该留存必然会留存。浦东某公司高管:想法是好,但做法不妥。个别小学沪语面试这种强硬指标有失妥当,相当于拒收数量可观的新上海人的后代入学。可以通过看沪剧,听滑稽戏等鼓励学习沪语。
上述三类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评论,各有各的道理。笔者并不苟同某小学入学要考上海话这种“走向极端”的做法,也认为沪语教材进小学有“矫枉过正”之嫌。如今有人有一种思维习惯,好像非要把各类重要的东西塞进中小学教材,不如此不足以说明其重要、不如此不足以说明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却往往忽视诸如“戏曲进小学”等形式花哨之举,对小学正常教育秩序会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此类举措提醒我们:对于中小学教材内容的改编或审核,其标准和程序应当像现在正在搞的保障房建设管理,要建立和健全完善一套科学、公开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持有这类话语权的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专家,也需要征求广大家长,乃至学生(教学对象)的意见,还有第三方的客观评估。上述一位编辑的“课堂不是澡堂”之语可能有些偏激,但近几年来,经常有媒体报道当今中小学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和僵化的批评之声。建议抓住这一机遇,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方向、教育目标的矫正途径、教育思路的手段创新等角度,对我国教材的编撰、审核机制开展讨论,让其更加符合教学对象的需求和社会实际,也让教材内容的决定者能更广泛地听取社会的呼声。
如果,沪语教材进小学已定,那么可以作为选修课程,不宜纳入硬性考核系列,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