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克林顿访华期间,双方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仍是中美的共识。
双方重申合作意愿
面对林林总总的双边或多边问题,重申中美合作意愿,这是由双方利益高度交融的格局所决定的。对中美而言,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既是出于战略考量,更是源自现实需求。双方有分歧和摩擦是客观存在,但谁也不希望让这些因素干扰,甚至左右这一“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的走向,而且都表达了“管控”的意愿。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说是底线。
近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发展,但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西亚北非局势变化等因素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尽管如此,中美双方还是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协调。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已12次会晤,希拉里任内7次访华,双方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等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
此间专家认为,双方在分歧犹存的情况下仍达成了不少共识,并且坦诚充分的沟通本身就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误判,管控风险。
“中美关系近一段时间以来,矛盾性和竞争性是在增加的,通过一次访问就扭转这一趋势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双方还会出现分歧,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倪峰说。
“保持沟通是防止误判、误读,即双方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不要作出错误解读。管控矛盾在于目前双方存在的分歧并不是一时三刻就能消除的,只能尽量减少出现摩擦的局面,不要让局势失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
重要问题沟通协调
世界仍不太平。从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等热度持续的地区问题,到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危机隐现的粮食安全、难达共识的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中美双方沟通协调对问题的应对解决或提振信心殊为重要。年内,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峰会等重大多边活动将渐次举行。克林顿此次访华,也有助于双方就一系列重要问题沟通情况,协调立场。
中美两个大国在亚太地区利益交织最集中、互动最频繁,能在亚太地区实现和谐共处,中美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和谐共处。就在访华前,克林顿再次表示,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包括中美在内的地区所有国家。真正关心亚太地区和平和睦和谐的人们听到这样的表态,多少舒了一口气,同时也会更关注言与行最后会否合一。
在曲星看来,中美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对这些问题,双方在访问中表达的共识大于分歧。他认为,在南海问题上,美方期待尽快就《南海行为准则》开展谈判,中方对此也持开放态度,双方都希望取得进展,因此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分歧;在叙利亚问题上,美方要求总统巴沙尔下台,中方强调解决方案应来自叙利亚人民,但双方都呼吁立即停火止暴、实现政治解决,目前的问题只是“殊途”如何实现“同归”;在伊朗核问题上,中方强调反对中东任何国家包括伊朗研发核武器,这与美方的立场也是不相悖的。
此外,曲星表示,在苏丹、南苏丹问题上,中美也进行了良好合作;对于人权问题,中美双方尽管存在分歧,但一直就此开展对话,这些都可以说是双方的共识。
探索大国相处之道
中美两国都是自信而又具有远大战略思维的国家,经过数十载交往与磨合,两国关系不仅相互依存,也具有足够韧性,既清楚如何在有不同观点时各自表述,也有足够畅通的渠道对话磋商。
曲星认为,双方在会晤中为今后中美关系的发展确立了一些大的方向,“这对今后中美关系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远超双边、地区的范畴,亚太只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局部,不是全部。
倪峰表示,在台湾、双边贸易等中美关系的传统问题上,双方打交道多年,已形成了一套处理问题的模式,但南海、亚太等新问题双方以前并未一起面对过,不确定性要大很多,因而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双方在处理中也会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找到一个正确的解决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变则通,通则久。变幻的世界让中美也在因变而变,不断调整策略,调适心态。但共同探索出合作而非对立、双赢而非“零和”、良性竞争而非恶意博弈的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相处之道,仍应是中美孜孜以求的“最大公约数”。
(据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