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释惑乐无穷
“我们参与考古,是为了自身的解疑释惑和寻找人生快乐。譬如我,起先因为爱好古代香炉,有些真假搞不清,就去遍访中华古窑,一旦有所发现,真是欣喜若狂,觉得充实了人生价值。”钱汉东首先用这段话,回答了公众考古追求什么。在他看来,如今生活宽裕,许多草根百姓雅兴勃发,成为“好古者”,有的深爱历史文化,有的痴迷文物收藏,甚至在某一领域堪称行家,这就为公众考古活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那么,公众考古和专业考古有什么不同呢?钱汉东说,专业考古注重技术方面的精深,往往着眼于某一点,而公众考古不受局限,可以打开视野,触类旁通。
公众参与有作为
然而,草根百姓参与考古研究,毕竟欠缺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能不能真的有所作为呢?钱汉东认为,只要持之以恒,钻研下去,不断学习,在某一方面的突破是有可能的。他自己就有一个成功范例。2009年夏,钱汉东考察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看到一尊奇怪的黑陶罐,罐口下有一圈小孔,众人莫识其何等用途。因为他对香炉素有研究,经反复观察后认定它是距今4900年至3950年的熏炉。国内文物鉴定权威徐苹芳在详细了解器物的型制后,肯定了他的判断。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将中国熏炉出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1500年。钱汉东说,我自小对中国文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传统倾慕之至,我们业余公众考古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关在书斋里,放开双脚,勤走、勤问、勤思考。 本报记者杨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