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糕点家族
1955年,科贝尔卡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祖父和父亲都是面包师,母亲则是糕点师。从小就在各种面包和糕点旁摸爬滚打,让科贝尔卡天生对蛋白质有一种特殊情结。
1975年,科贝尔卡在大学遇到田东山。性格文静的田东山祖籍山东,来自马来西亚。对蛋白质相同的爱好,让两人很快变得关系密切。科贝尔卡第一次接触科研也是和田东山一起,当时两人在大学的发育生物实验室里,用科贝尔卡父亲面包店里剩余的塑料给实验室作了一个组织培养罩。
大学毕业后,冲着对蛋白质的特殊热爱,科贝尔卡到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实验室工作。当时,谁也无法想到,20多年后师徒俩一起站在诺贝尔奖的最高舞台上。
兼职继续梦想
在莱夫科维茨实验室,科贝尔卡仿佛打开了一座巨大的宝藏。而宝藏中的那枚皇冠,则是无法企及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晶。只不过,当时的科贝尔卡无法独自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因此研究成了“副业”。
科贝尔卡的第一批博士生马克回忆说,“他总是在下课后或者开完会后匆匆忙忙跑回实验室,手里一定还拿着一个蛋白纯化柱。”
科贝尔卡不得不这么匆忙,因为他要照料两个孩子。太太田东山当时正在医学院就读,两人还有一身债务需要偿还。科贝尔卡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和实验经费,周末到医院急诊室里兼职当医生。
马克还记得他们总拿这个看似毫无希望的蛋白结晶课题开玩笑。而科贝尔卡每次总说,“你们等着瞧,这个蛋白结晶一定会非常大,我要用它给东山做一枚戒指。”
执著努力有回报
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科贝尔卡性格安静,为人谦虚。同样从事G蛋白研究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名誉教授亨利·伯恩说,科贝尔卡几乎是为科研而生,他钻劲十足,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丁点自大、粗鲁和自我吹嘘的毛病。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正是因为科贝尔卡少见的沉默寡言和执着让他最终成功。从事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需要“一条道走到黑”,直到最后拿到完整的原子结构图才算成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阶段性胜利”。2004年,科贝尔卡的科研经费一度因为项目进展遥遥无期而被中止,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目前已知的1400种药物中,大约1000种药物将会因为科贝尔卡的研究改善,其中包括抗过敏、降压、抗癌等药物。若干年后,或许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都会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受益。坚持的最大价值即在于此。驻美记者 徐东海(本报洛杉矶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