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科目开考,计划录用近2.1万人,报名数接近112万,比去年增加约15万人,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稳定、体面、轻松、高薪……众多光鲜的标签吸引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具体岗位内容?从3名上海普通公务员身上,我们也许能寻找到一些答案。
“每次敲键盘,都是锻炼机会”
孔瑞琨 东明路街道民政科 科员
上周四7时30分,和每个工作日一样,无需闹钟帮忙,生物钟提醒孔瑞琨准时起床。在小区门口等班车时,他照例去家附近唯一的早点摊买包子。一个香菇菜包加一个荠菜肉包,2.7元。
2008年从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孔瑞琨考入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民政科。河北小伙留在上海当公务员,先得解决住宿问题。“单位没单身宿舍,没房租补贴。”目前他独住两室一厅,属浦东人才公寓,月租1200元,比市场价便宜1/3。优惠期持续到明年初,到时候还得另找住处。
房租约占月收入的1/4,扣除其他生活开销,月薪剩一半。还要定期寄钱回家,“弟弟刚大学毕业,我和爸妈一起供他读完书。”父母在老家务农,培养两个儿子上大学实属不易,无力提供更多经济援助。
孔瑞琨不是月光族,工作4年多,攒了几万元。但租房的日子还将继续,单位附近楼盘单价早已突破2万元,他想到买房就发愁:“估计要等工作10年后”。
8时10分,孔瑞琨走进办公室。只要天气允许,8时30分上班前,同事们会聚在一起,先做一套广播体操。
孔瑞琨负责基层政权工作,主要和37个居委会打交道,为社区自治和共治做好服务。列计划,写总结,做汇报,组织、策划活动,接待群众来访……一堆琐碎小事,填满了他的日常工作清单。
比如这一天,就从做幻灯片开始。
街道评选“居民区管理创新示范点”,孔瑞琨花了两个晚上在家加班,完成了两三千字的文字材料,还需制作近20张幻灯片配合汇报。工作时间朝九晚五,但他回家后经常加班,“夜深人静时写东西,容易打开思路。”
孔瑞琨兼顾这次评选的会务筹备:起草、打印、分发通知和评分表,联系场地、网络、投影设备等。下午继续做文字工作,准备调研报告,主题是“加强居委会能力建设”。
计划、总结、汇报、调研……材料似乎总也写不完。别人觉得枯燥不堪,他却乐此不疲。“每次敲键盘,都是锻炼机会,是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我不想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当好熟练工。如果只是每天应付领导交办的事,重复事务性工作,自己很难提高。”
手头正忙着的调研报告,不仅是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更是事关来年的工作重点。他为此已思考多日,反复到居委会了解群众需求,上网查阅资料,希望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平均每隔一两天,他会碰到一次群众来访。“专程找上门的,几乎都有困难,突患重病、车祸、失业……急盼政府提供长期帮助。”孔瑞琨说,有些群众确有难处,偏又靠不上政策,令他颇为无奈。“尽可能耐心解释政策,提供一些临时帮扶,不管能否完全满足对方要求,我总提醒自己,不打官腔,不讲大道理,要说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
“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蓝领’”
祁劲林 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 查验关员
每天早晨,祁劲林要坐三辆车去上班。
179路公交车,换外高桥港区海关班车,再转短途接驳班车。6时50分走出家门,8时20分走进查验二科办公室。
2001年,祁劲林从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毕业,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上海海关,“当时纺织行业的效益普遍不好,知道被海关录取,我很兴奋,同学很羡慕,家人很放心。”整天穿着神气笔挺的黑色制服,听着海关大楼的悠扬钟声,祁劲林起初设想的工作,既体面又稳定。
8月17日——虽然过了11年,祁劲林还清晰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日期。“那天坐班车,眼看开过南浦大桥,过保税区,又过了外环线,我心想,真够偏的,也算是在上海吗?”在外高桥港区码头下车,远处,巨型吊机轰鸣着装卸货物,身边,大型集卡呼啸而过,卷着噪声和尘土,祁劲林意识到,未来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
“这票货物与您申报的有出入,请把货物全部掏出。”走到一个近3米高的集装箱前,值班科长祁劲林提醒报关人。穿着蓝色查验服的背影,看上去就像码头工人,“海关查验不穿黑色制服,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蓝领’。”祁劲林笑着自嘲。
说话间,天空突然飘起了雨,祁劲林急忙打电话让同事送伞。“我们工作期间一般不带伞,因为查验时一边要核对单证一边要比对货物,有时还要爬进爬出集装箱,平时下小雨也懒得撑伞。”他略带歉意地解释。
由于待查集装箱分布较散,祁劲林通常按S形路线巡察,“别看这个场地就200多米长,我算过,一圈下来最起码2000米。”他一天要跑三四圈。
抬头就是天空,5万平方米的查验场地没有任何遮蔽。祁劲林说,每到三伏天,地面热得发烫,打开集装箱门,热气蒸腾扑面而来。如遇查验大型机械设备,关员还要钻进密不透风的集装箱,在高达50℃的“蒸笼”里核对铭牌和编号。
虽然工作环境和所谓的“金饭碗”相去甚远,但在祁劲林眼中,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每次打开一个集装箱,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祁劲林记得很清楚,2009年和同事在查验一批拼箱货物时发现蹊跷,集装箱门口用正常服装伪装,但里层竟是很多空纸箱。“当时察觉到,这可能是一条重要的违规线索,马上拍照、记录和汇报。”经调查,这批货物申报金额为100万美元,实际价值只有几千美元,是一起典型的假出口骗退税案件。
下午结束采访时,遇到祁劲林的同事小张,“我现在可以下班,他还要准备另一场‘战斗’。”祁劲林介绍,有些货物报关时间较晚,要赶第二天一早的船,所以每天安排2名关员加班,夜间查验货物,“经常忙到深夜甚至凌晨,其实不止我们查验科,整个外港海关都一样。”
“做自己喜欢的事,很满足”
张福顺 市教委职业教育处 副处级调研员
周一上午8时刚过,市政大厦33楼一片寂静,多数人还没上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处副处级调研员张福顺已坐在办公室开始工作。虽然有私家车,但今年55岁的他仍坚持每天挤地铁上下班。“油费挺贵的,坐轨交一号线可以直达,很方便。”
一张2平方米大的办公桌、一把木椅、一个铁皮立柜,外加一台电脑,这就是张福顺的全部办公“家当”。
记者见到他时,张福顺正在做中等职业学校第5届技能大赛的准备工作。但租场地时,就遇到不少阻碍。“好不容易杀到半价,都快签合同了,却收到厚厚一沓收费清单,插个旗子、拖次垃圾都要钱。”起初还得意于自己讨价还价能力的张福顺这下犯了难,“算上安装设备、水电开销等费用,比我的预算高了好几倍,血压噌一下就上去了,最近还在反复沟通。”
高血压已跟随张福顺多年,他在抽屉里常年备着电子血压计和降压药。每年上海会有40%的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学生的招生、就业、素质教育活动和学校建设等工作,全由他具体操作。
在张福顺的台历上写着众多待办事项,大部分与开会有关。有时为解决一个问题,他需要参加好几个会。比如最近筹备招生总结工作,先要找学校沟通,讨论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经验;再找各区县中招办主任开会,听取他们对政策调整的想法;还要跟领导开会汇报工作,制定规划。频繁奔波于各会场,张福顺却干劲十足:“开会也是有价值的,紧紧围绕着短期或中长期具体工作展开,而不是讲空话和大道理。”
除了在单位制定招生政策、讨论改革思路、处理文字工作,他还要不定期到各学校调研,带领学生去外地比赛,协助学生社团,参加学生运动会等各项活动,每年还要组织一次全市范围的技能大赛或校园文化节活动,“一天工作超过10小时是常事,上一个双休日两天都在外面跑,有时候忙得连喝水也没时间”。
虽然辛苦,张福顺却每天都很开心,能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好平台,让他充满了成就感;家里的大小事都有妻子打点,不用他操心;儿子也已成家立业。“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我觉得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