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一场车祸降临在湖北恩施贫困山区苗族女孩张娥身上,腰椎严重骨折,下肢完全瘫痪……在社会的关爱下,张娥的人生轨迹一步步改写,不但破例在北京就读,被评为北京十佳青年,还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林业大学录取,并奔赴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成功背后是张娥永不服输的执着坚守。就像她每天要过一个天桥,长长的上坡道需要找人帮忙才能上去,可她始终坚持自己独自出门。
1 千里背女儿走天涯
“我给你写保证书,出了问题决不找你,完全属于我自愿。抽吧!快抽吧!我的女儿等着用血呢。”一个30岁刚出头的女人满含热泪央求医生。“不行,绝对不行,你的身体这么虚弱,本应该给你输血的,怎么能抽你的血呢?出了问题我要负责任的呀!”医生的话斩钉截铁。扑通一声,这个女人跪在了医生面前。
这个女人叫龙之英,她的女儿张娥刚9岁。1994年的正月初五,是这母女俩永生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她和丈夫、女儿张娥和她7岁的弟弟,去姥姥家拜年。在回家的途中,乘坐的拖拉机突然刹车失灵,翻滚到山沟里。女儿的伤势最重,脊柱脊髓严重损伤,双下肢完全瘫痪。丈夫张益桃是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不足百元。夫妻俩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为女治病。可惜,在湖北的两次手术均未收到理想的疗效。于是,身高仅1.45米、体重不过40公斤的龙之英义无反顾地背起了张娥走上了一条北上之路,一路来到了北京。
龙之英落泪了,当女儿被推进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那宽敞明亮的病房,龙之英狠狠拧了下自己的胳膊,喃喃自语道:“我不是在做梦吧!”自从女儿受伤后,她就梦想着有一天,女儿能住进首都北京的大医院,如今女儿真真切切地住进了北京的大医院,她怎能不激动呢?
手术后的那几天,因为麻药劲逐渐消退了,病人的疼痛便会随之而来。为了缓解病人的疼痛,医院为患者准备了止疼棒。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小张娥明确地告诉妈妈,“止疼棒绝对不能用,这东西实在太贵了。500多块钱一根,不过也就是缓解两三天的疼痛,咬咬牙就过去了。”
这是一个大手术,医生在张娥的后背植入了钢板。剧痛使小姑娘满头大汗。嘴唇被咬破了,舌头被咬破了,她坚持着一声不吭。同室的病友们被感动了,一位年轻的护士怜爱地对张娥说:“小妹妹,你就哭两声吧!能缓解疼痛。”护士姐姐的好意张娥谢绝了,她咬牙坚持着一声不吭。她的每一个汗毛孔都像一个喷泉,往外奔涌着汗水。
龙之英能明显的感觉到,女儿的浑身都在轻微地抖动。那张平时好看的脸,流露出异常痛苦的表情。龙之英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她只好背过身去,任泪水无声地流淌。
1999年5月19日,正值第9个全国助残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在北京崇文区新世界广场举办大型咨询义诊,张娥母女来到现场,向时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的汤小泉哭诉了她们的遭遇,乞求医院能够收留张娥进行康复治疗。深受触动的汤小泉耐心地劝慰她们说:“我非常同情你们,不要着急,你们的困难,我们一定帮助你们解决。”
第二天上午,汤主任指示医院有关部门为张娥组织一次专家义诊,尽力为她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是日,由骨科、脊柱外科、脊柱脊髓康复科等科室主任和专家对张娥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诊查。为一名普通的农家残疾患者进行如此高级别的义诊,这在医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会诊的诊断是明确的:胸12腰1脊髓完全性损伤,双下肢瘫痪。受伤已经4年,在外院已经做过脊柱固定术。目前已无实施其他手术的指证。但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康复训练,仍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防止产生因截瘫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时任脊柱脊髓康复科主任的汪家琮当场表示,愿意为小张娥义务提供康复训练场地,随时可为张娥的康复治疗提供咨询服务和各种指导。张娥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解决张娥母女在京的部分生活来源,医院还接纳了母亲龙元英在脊柱脊髓康复科做护工。
2 执着托起成功之路
身体有了好转,执着的龙之英又有了更大的盘算,她不仅希望孩子健康,更希望她能在学习上也不落后于正常的孩子。于是,她背着张娥走进了康复医院旁边的角门中学,直接来到了胡春荣校长的办公室,在龙之英的苦苦哀求下,胡校长决定吸收这位外地户口的残疾孩子入学,并免除择校费、学杂费、书本费、校服费等全部上学费用,圆了张娥的上学梦。
天快亮了,龙之英强行拉灭了电灯,否则,张娥的头会一直埋在书堆里。离开校园已经4年了,如今重返校园,小姑娘有使不完的劲儿。出事时才上三年级的她,四五六年级的课程,都是她在炕头上自学的。进入角门中学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在全年级240多名同学中,她的成绩排在倒数第一。特别是英语,在家乡一点也没接触过,乍学起来很吃力。但张娥奋起直追,她不愿意因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拖了班集体的后腿,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奇迹出现了,期中考试后,她的成绩一跃上升到全年级的第7名,1年以后的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校长的评价是,张娥同学到我校就读,给全校同学带来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气氛。
面临中考时,张娥谢绝了学校保送其上重点高中的待遇,决心努力用自己的学习实力来回报众多好心人的关爱。2002年夏,张娥果真以远远高出录取分数线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十二中读高中。之后,张娥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稳步向前,继而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并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于今年顺利考上了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
张娥初中时,便获得了“北京市十佳中学生”称号。在大学里,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时期海淀区残疾人自强模范,代表学校去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这些只是众多荣誉和经历里面的几个,一路走来,凡学校里面有的奖项,张娥几乎都是一等奖。
到底是什么让张娥能够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龙之英说:“就是勤奋。”从初中到高中,张娥几乎每天都是学习到十二点以后才睡觉,早上五点又起床学习了,在母亲推着她去学校的路上,她也在背单词,读英语。有一次,张娥和弟弟一起做数学题,有一道题不会做,他们就睡觉了。谁知凌晨4点钟,张娥突然坐起来对弟弟说那道数学题她想出来了。原来在躺下的这些时间里张娥并没有睡着,而是一直在思考,直到想出来为止。她跟弟弟说:“要是我做不出来,我根本睡不着。”
除了勤奋,龙之英说张娥还是个执着的孩子。湖北恩施的家距离最近的学校有六七里的山路,在山村里的学校只有2名学生,爸爸妈妈都说她别去上学了,可是渴望知识的张娥执意要去上学,一直到受伤前,小小年纪的张娥每天自己走路去学校。
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年下了一场几乎要没过膝盖的大雪,这样大的雪就是正常人也很难行走。龙之英考虑到天气因素,提出跟老师打电话请个假,可是张娥却坚决不肯落下一节课,执意要去。龙之英担心女儿的身体,就说不去送她,可是张娥却很“执拗”地表示:“你不送我,我自己去。”
倔强的张娥果真自己坐着轮椅出了家门,无奈的龙之英只好追了出来。在雪地里,龙之英推一会儿、背一会儿,平时十分钟的路程,两人整整走了一个小时。龙之英说,就是这次大雪,让她真切地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方便。正是这份执着和勤奋,使女儿张娥无论是客观环境的恶劣,还是自身身体上的巨大打击,都阻挡不了求知的信念。
3 未来回国奉献社会
“曾经有位同学忐忑地问,在最困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自杀?我笑了笑回答说:‘在我刚受伤时,我因为太小而不懂得自杀,在我长大一些的时候我因为懂得自杀只是懦夫的选择而不去选择它。’不管是面对身体的病痛还是心灵的煎熬,还是面对任何磨难和打击,我一定要面带微笑去努力面对,我一定要在心底保存希望,并且朝着希望的方向奋斗,绝不轻言放弃。我时常都会从心底涌起海子的那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张娥说。
上大学后,张娥利用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志愿者工作,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她在公益组织“四月天少女性伤害援助热线”连续担任4年的志愿接线员工作。2010年的一个冬夜,张娥接到一个女生的求助电话,她明显感觉到对方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张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满腔的热情,循循善诱地开导这名求助者,最终使女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
一向支持张娥不断读书深造的龙之英,在面对张娥要出国读书这件事的时候,和张娥产生了分歧。龙之英有万般的焦虑,她甚至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潸然落泪,她说张娥的身体状况她最清楚,去了那边她很担心张娥能否自理,因为张娥甚至有时还会大小便失禁,所以妈妈并不希望张娥前往美国读书。然而张娥却拿定了主意。
原来这次去美国并不是张娥第一次出国,早在2011年,张娥就受到学校资助,去澳大利亚参加了为期十天的世界第六届心理治疗大会。第一次出国,张娥结识了许多业内的大家,也看到了天外有天。开拓眼界、进一步提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帮助这个坚强的女孩战胜了行走不便带来的诸多困难和恐惧。
这十天,也是张娥第一次独立生活的尝试,坐飞机、吃饭、洗衣服、上厕所这些事情都由她自己完成。张娥说在这些日子里,的确有很多的不方便和艰难,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并且有了更大的信心,她觉得自己其实可以独立生活。龙之英提出要申请去美国陪读,可是张娥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她说:“如果我都不能独立生活,我还去做什么。”
如今,距离张娥在美国的独立生活也有几个月了,通过网上的交流,张娥表示她已经基本适应美国的生活,我们甚至看到了她在自己的QQ空间向亲戚好友展示自己炒的菜,她说已经准备参加正常的课程和研究小组的工作了。这个坐着轮椅的女孩终于圆了自己的上学梦、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这个美好的社会已在我的心底播下了爱的种子,这将激励我尽自己所能,怀着感恩之心,努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懂得感恩的张娥在谈到未来的规划时,表示自己主要研究方向是康复心理学,她会努力学习,学成后一定会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