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之一 人围着古树转
肖铭校长正在做个规划,要把上师大附外中学打造成一个园林学校,古树参天、小桥流水、中西景观合璧。这个设计是有渊源的,因为学校的前身可追溯到1927年创办的松江师范学校,那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学校。漫步校园,肖校长对古树如数家珍:“这是黄杨木,那是罗汉松……仅园林部门认定挂牌的古树名木就是4棵。”由于古树具有不可移动性,所以,学校在改建过程中,一切的校舍布局都是围着树转,比如,两排参天大树,将男女生宿舍隔在了一左一右;小河与石桥,又将大草坪切割成了两种各具风格的文化广场。
不过,在新修建校舍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学校地处松江老城厢,所有的校舍房屋按规定必须是白墙灰瓦的中国古典建筑样式,但这与该校“外国语中学”的招牌显得有些不协调。几经斟酌,校领导们“灵感”乍现——这不正是多元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自然交融吗?
奇特之二 围观就业市场
每年的12月,学校会让所有的高三学生停一天课,到人才市场参观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会,回校后每位同学还要写出简短的体会。肖铭校长说,这一招还真灵,在零距离围观大学毕业生的应聘过程后,不少同学的学习态度会有明显改善,还有人在体会中谈及了自己观察到的毕业高校、所学专业与就业前景的密切关联,这也将有助于他们理性地填报高考志愿。
“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是我校的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肖校长说,高一学生进校后就要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涯规划教育;在整个高中三年中,要进行多次的“学科(专业)适合度测试”,不断校正学生的发展方向;而在填写高考志愿前,学校还会为每位同学出具一份定向的“专业适合度”分析报告。
奇特之三 班班都有特色
在上师大附外中学里,我还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班“遍地开花”。学生从进入高一开始,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入不同的平行班。肖校长说,如果到了高三再按成绩编入相应的高考科目班,这并不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应该尽早去发现学生的学业所长到底在哪里,在完成全市统一的课程标准情况下,再根据他们的长处与爱好因材施教,这样,到高三选科时就不会盲目了。
虽然各班都有学科“特色”,但全校每周三下午却要上同一门“课”——看电影,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必须放下手头的功课到礼堂里看国内外的大片,从《罗马假日》到《阿甘正传》,基本上都是世界顶级的文化大片或励志影片。而这又源于该校正在实施的一项特色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 本报记者 王蔚
【记者手记】
如今在有些学校里,所谓的“特色班”异化成了“提高班”“竞赛班”,除了考试分数之“特”,就再也很难找出其他的特点来。而在上师大附外中学,特色办学更多的是体现在办学理念的“人有我精”上。“精”,既是精细,也是精致,更是精明。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所谓特色教育就应当是一种精确到每个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