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30倍的公积金数量差距,绝非空穴来风。
先说国家机关的员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务员。记者选取的标准,是一位从业几十年的某三线城市机关职工。这位职工告诉记者,他们的公积金缴存额并不高,每月只有340元。
再说企事业单位职工。一位在北京市工作近5年的员工说,他每个月存入卡中的公积金有近1000元,加上单位补贴的1000元,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公积金。他说:“我跟同事相比较基本上都是持平的,没有很大差别,哪怕科级、处级也没有差得非常离谱,可能四五百块钱、五六百块差不多。”
在网上流传的一份调查表中,银行被认为是最牛的公司,因为他们的公积金最高达到9000元。为了求证此事,记者采访了一些银行的职员。不少银行职员表示,9000元的公积金并非离谱,在有的银行,过万元的公积金比比皆是,有的银行还会每月给管理层发放高达数千元的住房补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在同一单位中,竟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公积金缴纳标准。比如说,王女士所在的北京某家事业单位同时存在两种编制的员工。王女士属于非事业编制,她每月缴存的公积金仅240元,离北京市最低公积金缴存标准不远了。王女士感到很不公平。因为,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有些同事因为编制不同,他们大概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公积金。她希望,接下来的收入分配改革,也能关注一下公积金方面。
财经评论员向荣表示,公积金本身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劳动力的分化,有些人变成稀缺人才,公司会把公积金当做一个吸引员工的手段。怎样使得低收入人群和弱势人群活得有尊严,这就是接下来要大家一起努力去探讨、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