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夜光杯”写过几则“新闻的边上”,但最近读报,新闻不多,“旧闻”却不少。读来有感,于是写这篇“‘旧闻’的背后”。
“旧闻”之一,说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病危,杨振宁远自美国,飞来看他,问起奖金之事。邓夫人许鹿希答,人民币10元,邓稼先更正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是真的,不是玩笑”——因为1985年颁发原子弹特等奖,总数一万元,平均分配,人人有份,按10元、5元、3元分发。
这则“旧闻”的刊登,意为褒扬邓稼先“不爱财”,如此高风亮节,对于奖金,“总是笑而不语”,当然是一曲“高耸入云的颂歌”。但从这“颂歌”中,从这“两弹元勋”、首推头功的邓稼先,只分到“10元奖金”里头,尤其是从“平均分配、人人有份”的“公平”里头,我们读到了什么?今天发表这则“旧闻”,如果我们不能从邓稼先的“10元奖金”里读出它的“不是玩笑”,反当成“颂歌”来弘扬,“弘扬”的又是什么呢?
“旧闻”之二,是说小平同志的一言九鼎。比如1980年12月,美国留学生兰温蒂反映她和中国学生徐铬无法结婚,小平同志看到了,于是批示,于是3天后教育部通知北大,允许兰徐结婚;又比如也是那个时候,马寅初先生致信小平同志,请他帮助办理其长孙赴美留学的护照,因为拿不到啊,于是小平同志批示,“教育部处理,对马老的事应照顾些”……
小平同志是亲民的,而我们从这些“旧闻”又读到了什么?一宗跨国婚姻,要最高领导人批示,才能“结婚”,这样的“佳话”恐怕不能再有。至于要个留美护照,还是因为是“马老”,所以要“照顾些”,这恐怕也只能说明“锁国”的尚未“开放”,连小平同志都为之苦恼吧!这“旧闻”的背后,我们也许更应当读到深深的教训。
写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20年前的另一则“旧闻”——那时开全国人大,河南一位修脚工出身的人大代表,一不提案,二不建言,天天带着工具在会内给人修脚,会过半程,已修脚数十人,于是当时的通讯社发统稿,题曰《开会不忘修脚》,意即“将雷锋精神带入了两会”,使人“如沐春风”云云。
而这“春风”背后,也有人问,河南的选民,选你到北京来开人大,是为了“修脚”么?作为人大代表,你来到人民大会堂,应当于军国大计,建言献策、直言谠议呢,还是埋着头给人“修脚”?“如沐”这样的“修脚新风”,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又怎样理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能直至他们的“结构”呢?
“新闻”的“边上”有新闻,而“旧闻”的“背后”更有深意,尤其是旧闻的“新登”,就更要看一看它的“背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