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外国语大学邀我回校参加该校国际新闻专业成立30周年。回忆这30年,不禁感慨良多。
1982年初,中宣部给上外下达一项任务:培养一批精通外语的新闻记者。上外的国际新闻专业就这样成立了。
为什么要培养精通外语的记者呢?因为在此以前我国的驻外记者基本上都是不懂外语的。过去只有新华社才可以外派记者。在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新华社记者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外交代表,所以驻外记者都是级别较高的干部,而老干部里面很少有精通外语的。中宣部告诉我们,新华社派出一名记者,往往要搭上一名翻译和一个司机。
记者采访得通过翻译,实在太不方便了。若是参加一个记者招待会,上面的发言人叽里呱啦一通外国话,我们的记者根本听不懂,得请翻译一句一句译给记者听,等到译完的时候,别国的记者早就把新闻稿发出去了。即使是进行独家采访,我们的记者问一句,翻译译成洋文,对方回答一句,翻译再译成中文,这样反复转译,效率十分之低。所以中宣部才下决心改变这情况。
要建立国际新闻专业,首先得有师资。合格的教师全国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外英文系的钱维藩教授(1916-1990),那时他已经67岁了。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曾任英文《字林西报》记者,当年是大陆上硕果仅存的英文报纸记者。就请他担任国际新闻专业主任,另外从英文系找了几个教师协助他,我也是其中之一。为什么找我呢?领导说:你是医生,知识面比一般英文老师广一些,就勉为其难吧。天晓得的理由!我本来是教高年级英语精读课,这不就是赶鸭子上架吗?
接着就开始招20名新生。先从本校英语系2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挑选成绩优秀的,但生源不够,复旦大学也不给,后来联系到杭州大学英文系,他们同意上外去招生,最后总算凑足了20个学生。与此同时,我这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就只好临时抱佛脚,找了几本英文的新闻原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书籍,拼命往脑子里灌。一边学一边教,实在是又苦又累。更令人遗憾的是钱维藩教授只教了几年身体垮了,不久就撒手西归,教学担子就全部落到我们几个新手身上,真是狼狈不堪呀。
国际新闻专业头两批毕业生除了两名留校作师资外全部被中宣部要了去,分配至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外交系统和高校等要害部门。如今这些人全是重要的外宣骨干,分别担任着领导干部、外交官、教授或是名记者,而留校的两名毕业生张健和郭可已经是上外国际新闻专业的主要教授了。
以后每年一批批毕业的学生迅速地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正在我国的国际新闻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现在位于上外松江校区的国际新闻专业已发展成国际新闻学院。师资充实、学生众多、设备齐全,跟30年前初创时相比,实有天壤之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