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丁晓兵出生在安徽合肥。1983年,他应征入伍,第二年就随所在的侦察大队开赴边疆参与战斗。丁晓兵作为“第一捕俘手”,先后出色地完成了20多次侦察和作战任务。
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在敌方阵地生擒一名俘虏,在回撤过程中,敌人向丁晓兵和他的战友们扔来手雷,有一颗正好落在丁晓兵身边。为了掩护战友,留俘虏活口,丁晓兵抓起手雷便向外扔,就在那一瞬间,手雷突然爆炸,他的右臂被炸得只剩一点皮肉。他以顽强的毅力,用匕首将残臂割下来,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当中国军队的旗帜出现在丁晓兵视线的时候,他终于坚持不住,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深深感动,切开他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CC血浆。死神就这样与这位独臂英雄擦肩而过。
丁晓兵的名声在军中传开了,他也因此荣立一等功。那一年,为了表彰共和国优秀的边陲儿女,国家颁发了100枚金质奖章。可为了表彰丁晓兵的战功,国家特别为他颁发了第101枚,他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从战场上归来的丁晓兵,生活也充满转折和跌宕。曾经有不少公司的老板找到他,希望他能急流勇退,趁着自己还有名气,给自己找一条后路,但被丁晓兵谢绝了。他全身心投入到那一片橄榄绿当中,先在军校深造,然后又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最后他成为太湖边凤凰山窝里一个连队的指导员。
此后丁晓兵的生活遭遇了一连串的挑战,成为英雄之后的人生路,其实更难走。离开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他得面对残疾的事实,从头做起。《感动中国》晚会上丁晓兵人物短片的一个细节曾打动过许多观众——学习用单手打背包,仅仅这个简单的动作,他却要付出血的努力。因为一次紧急集合,他由于单手打背包不便,最后一个出来,站到全连官兵面前时,看到大家怜悯的目光,好强的他暗下决心,要用一只手创造一流成绩。从此,他独自躲在房间里,嘴、手、脚并用,练得手指磨破了皮,练得嘴角流出了血,终于练出了一只手打背包速度全连无人能及的成绩。就是以这样的坚韧和不屈,永不服输的丁晓兵重新赢得尊重,给了战士们激励。无论面对怎样的名利诱惑,他始终没有改变一个军人的姿态。
2003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武警某部奉命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作为政委,又是独臂军人,丁晓兵完全可以站在岸上指挥。可他不,他总是身先士卒,洪峰在哪里,他就冲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就战斗在哪里。他空荡荡的袖管在风雨中格外醒目,令战士们热泪盈眶,充满战斗的激情。7月17日,安徽寿县瓦埠湖堤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他第一个跳进风高浪急的激流中,与党员突击队一起打桩,和大家一同运土扛包,经过连续19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堵住了管涌,保住了县城。在几轮激战之后,由于在污水中浸泡的时间过长,丁晓兵断臂伤口缝合处严重溃烂,一小块乌黑的弹片露了出来。在他的激励下,全团官兵经过18天的战斗,圆满地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他带领的部队被武警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并荣记集体三等功。
《感动中国》每年人物评选过程中,都会收到许多战斗英雄的推荐信。但朱波认为,丁晓兵的可贵,正在于他成为战斗英雄之后的20年,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面临人生挑战。与丁晓兵接触后,他的刚毅、开朗和乐观,给了节目组许多人感染。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会受到激励,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敬一丹在颁奖典礼之后和他聊天,知道了这位英雄很多人性化的细节,可惜已来不及告诉观众。丁晓兵刚失去右臂的时候,他还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军人,而且他从心底里特别想当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他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骑着自行车带着妻子和儿子去菜市场买菜。一天,妻子无意中提起,说特别喜欢看一个男人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驶去,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那人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