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曦认识熊采月是在三年前的夏天,一个公益组织发起了一次支教活动,主办方向社会各界招募志愿者赴云南山区小学支教。蓝曦去报了名,和其他志愿们一起来到了红河州元阳县的一个乡中心小学支教。那里被层层大山包围、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风景如画。当地的经济却都因为交通极不便利而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绝大多数农民都生活在温饱线上,很多人连孩子上学的最低生活费都拿不出。除了物质上的匮乏之外,教育资源的缺失和师资力量薄弱就导致当地教育水平远远跟不上城市。
几天相处下来,蓝曦发现这些山里娃娃非常可爱,他们质朴单纯、坚强隐忍、懂事得让人心疼。她觉得短短两周的支教并不能给这个山村小学带来多大的改变,很想为这里的孩子们多做点什么。
一次家访时,她在当地老师的陪伴下到了采月家。采月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随后改嫁,采月跟着奶奶和叔叔一家一起生活。当时因为家里拿不出每个月四十多块的生活费而无法住校,采月不得不每天早晚摸黑走山路上下学。和大多数山里孩子不同,采月十分活泼开朗,能主动和陌生人交流,这些都打动了蓝曦,所以她临走时决定长期资助熊采月,直到她完成学业能够独立。而且蓝曦从一开始就知道,除了寄钱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她无法像母亲一样守护在采月身边,却可以通过写信和她进行沟通,了解她学习和生活的情况,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引,让她感觉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父母之爱,能用自信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友善宽厚的方式对待他人。三年多来,采月在她心里真像是一个女儿,虽然无法见面也不能很频繁地进行联系,心里却一直牵挂着,并且发自内心地为她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高兴。
在这次的来信中,采月向蓝曦表达了对她的思念感激之情和对上海世博会的向往。蓝曦心中有所触动,暗下决心要找个合适的机会让采月来上海与自己相会、实现她参观世博会的梦想。
收好采月的信,蓝曦找出放在自己床头柜抽屉里的一本紫色封皮的笔记本翻看。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在安德瑞的帮助下,她读了十一封康祖彝写给黛西的情书。她把这十一封翻译好的信工工整整地誊写在这本紫色的笔记本上,有空时就拿出来翻翻,跟随着那一段段文字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故事之中。
在这些文字里,康祖彝说因为中美两国的巨大差距,他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与黛西相见,为了让黛西早些忘记自己,所以他选择不将这些信寄出,但是他会一直通过给她写信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慰藉,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自己还和黛西在一起。与黛西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参加毕业典礼时他和其他幼童共同身穿中国长袍惊艳全场的情景、回国后自己在精神上和生活习惯上经历的种种不适和改变、对黛西大学生活的想象、自己为了帮助不想嫁给老头子做小老婆的丫鬟碧菡不得不娶她为妻的无奈、对于中国社会当时现状的各种不满和心痛、对于黛西无止尽的思念、赞美和爱恋……通过优美抒情的文字,康祖彝将这些隐藏在内心的感受在信中一一表达。
读着这百年之前的动人情书,蓝曦自然不能不想到安德瑞。在一个共读情书的夜晚,她终于接受了安德瑞的示爱。世事难料,缘分奇妙。当年康祖彝写下这些情书时怎会想到在一百多年之后,自己的后人、一个平凡的上海女子、一个离婚的单身母亲,会因为这些情书和一个美国男人越走越近,最终成为恋人。而这个美国男人恰好来自他留学过的地方,也就是他写信的对象美国女孩黛西的故乡。似乎在百年之前,奇异的缘分早已注定。那个你生命里必定会遇见的、你一直苦苦等待的流浪的爱人,终有一天会来到你的眼前,只要你能在历经沧桑后依然相信真爱,只要你的心里别放弃对爱的渴望。
其实改变蓝曦对安德瑞的种种负面印象,让她能够放心地跟他确定关系的并非仅仅是共读情书时的亲密接触,还跟他开的那间名叫“晨曦家园”的公益浴室有关。
晨曦家园开张之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就连锦悦新城的社区志愿者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觉得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