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的大闸蟹现在在台湾已经很出名了,这是他们与上海崇明合作的产物。但大闸蟹并不是苗栗的“土产”,他们那里有什么小吃?我不太清楚。我吃过该地出产的一种糕——永安状元糕,是所谓金牌产品,圆圆,大大,白白,干干,看上去像一只匹萨,切成锥形的六至八片,一咬,一股奶香喷礴而出,间有浓郁的杏仁味弥满口腔,比想象的要好吃得多。说是糕,其实称“饼”更为允当。
而宜兰出产的“宜兰饼”,是否应该称作“饼”,值得商量:窄窄的,长长的,(两头)圆圆的。在上海,这类饼,我们叫它“鞋底板”。不过,宜兰的“鞋底板”可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实诚,非常薄,就像尚未卷曲的蛋卷皮(估计能透出光亮),极脆,靠谱的是咬下去不会四分五裂,搞得一塌糊涂。淡淡的甜加烘烤而成天然的香,让食家很享受。毕竟是名品,不含糊。
一直纠结在心的“士林夜市首推小吃”——生炒花枝,在高雄终于吃到啦。
高雄“香蕉码头”的老板张女士热情地请我们去她的“码头”参观。原先我以为她开的是小杂货铺,一到那里,发现大错。高雄港旁边矗立着一幢大厦,里面开着甜品店、工艺品店、百货店、酒店、饭馆等。张女士请我们在她的甜品店里吃“香蕉冰”——一种用香蕉制成的冰淇淋(有点像大陆的香蕉雪糕,不过人家是现做现卖,而且完全由香蕉制作,不像此间只是加香蕉香精)。我们一边品尝,一边悄声讨论这些物业是张女士独有的呢还是仅此一间。我们摆不上台面的话大概被张女士听到了,她大大方方地告诉我们,这幢楼全是她的,而且里面的店都是她开的。我对她的经营模式颇感兴趣,因为在大陆,像这样的商厦一般由大房东或二房东分而出租。她承认这样的经营模式确实面临挑战,不过她非常重视文化创意的作用,希望通过它使企业转型,以期获得新的发展。
我们交流得非常愉快、顺畅。尽管我们已用过晚餐,张女士热情地邀请我们吃夜宵,以便“慢慢说话,细细道来”。
“香蕉码头”没有小吃店、夜排档,张女士便在附近找了一个。一碟碟的小海鲜端了上来,其中有一样下酒菜,吸引了我,对,它正是大名鼎鼎的生炒花枝。酸酸的,甜甜的,新鲜嫩滑的鱿鱼的“手脚”,间有蚵仔出没,有点意思。如果一定要说怎么好吃,从我这个上海人比较狭隘的饮食口味而言,多吃一道或有助谈资,少吃一道或无伤大雅。
台湾宜兰传艺中心,是个精致的公园。所谓“传艺”,指的是那里展现的是富有台湾特色的商品,与众不同的是,游客在那里非但可以买到心仪的小商品,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DIY)。中心里头也设有不少小吃店,其中一家小店里可以吃到台湾有名的“糖葱”。
我在 “糖葱”店门口看见两个老外正让做糖葱的师傅提着一缕缕像挂面的糖葱,摆着“抛势”(POSE)进行拍照。大概老外觉得这样的糖,十分奇特。我想起前年在丽江古城街上,看见两个壮汉正使劲捶打一坨姜糖块(好比打年糕),然后拉成细条,切割后出售。是不是糖葱也是如法炮制?
我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