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心理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式过马路”
别光指责人而忽视了马路
插图孔雀
  采  访:朱 砂

  专家支持:张志刚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专家调查档案

  日前,有网友发微博调侃闯红灯现象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这条微博引起了社会关注。一时间,对于“中国式过马路”中透露出的“从众”心理,人们议论纷纷。当大多数人都将问题的症结聚焦在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时,另一个对人们产生心理影响的因素似乎被忽视了,那就是“社会控制”。

  【事件回放】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每一个信号周期,至少有四五个人闯红灯,而且闯红灯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先是大家都在耐心等红灯,但只要有一个人往路口向前靠一下,后面的人也会跟着过来,有一个人试着闯红灯过街,后面总有二三个人跟着过去。一个红灯下来,平均要有四五个人闯过来。

  (来源:现代快报)

  社会控制对个人行为影响大

  有点年纪的上海人想必都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还没有地铁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主要靠的是公共汽车。上下班高峰时间的公共汽车总是异常拥挤。已经关上车门,启动发动机要离开车站的汽车上,往往还会有几个人扒着车门不放。排队等车的秩序也并不太好,每到一站,车没停稳,等车的人就蜂拥而上,那些青壮年乘客仗着人高马大,把老人、妇女、孩子挤到一边,自己抢先上车占座位。当时的报纸上,也曾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做出批评报道。张志刚甚至在美国看到过美国的报纸上,刊登着上海人挤公交车的不文明照片。那照片下面配的文章自然是取笑上海的。

  三十多年过去了,而今的上海,人们出行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多了。再看看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公共汽车,早已没有了往昔的拥挤和混乱,乘客们上车、下车都井然有序。很多时候,一上车就能有空位。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出国的张志刚对比这三十年的变化时感叹地说:“现在上海的公交车和纽约的差不多了。”

  举出这个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张志刚想说的是,当大家都把聚焦的点落在那些过马路的人身上的时候,却忽略了马路的状况。

  早在1961年,心理学家领域的专家沙茨曾经说过一句引起学界争论的话:“一个人出了问题,与其说是这个人的失败,还不如说是这个人所身处的社会的失败。”在今天,学界已经不再争论沙茨的这个说法,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往往反映出的是社会的控制和个人的控制两方面的状况。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其中,社会控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相对更大。

  文明的环境让人“不可能不文明”

  “大家纷纷批评闯红灯的人的从众心理,这是聚焦在个人控制的部分。而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要关注到社会控制的部分。比较完整的、全面的来看这个现象,才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听张志刚讲课的人中,除了大学生、心理专业从业者,还有政府官员。张志刚在课堂上经常会给大家看各个不同国家的人过马路的照片。“如果我们去了不同的地方,并且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真正文明的环境,会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不可能不文明。”

  张志刚解释说,以过马路为例,很多欧美国家在十字路口都设置了按钮,没有汽车通过而交通信号灯是红灯的时候,行人可以自己按下按钮,交通信号灯会随之由红灯跳成绿灯。“我是非常注重时间的人,在欧美国家出差时,在马路边,那个绿灯就经常是我自己按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设置,行人就没有必要闯红灯,没有必要做出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还有一些地方则是让人“不可能不文明”——有的地方是公路桥,红灯亮的时候,桥会升起,让桥下的大船通过。这个时候,就算想要闯红灯也是不可能的。

  从自己做起、多关注马路更能有效解决问题

  在张志刚看来,要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创建一个文明的环境。“在一些领域,政府已经开始购买专业服务,这是很好的方式。遇到问题,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去研究科学的解决方案。而非动辄就靠思想教育来处理问题。”

  对比国外的状况,张志刚表示,如果城市建设规划的时候,就考虑到车行、人行分开,比如建造天桥或者地下通道,会有助于创造一个“不可能闯红灯”的环境。而对现有的马路做细致的调研,看看哪些路口无车通过的红灯时间比较长,可以考虑装上按钮,让行人在无车通过的时候,可以自行选择绿灯。一个小小的按钮,会让闯红灯的不文明行为变得“不必要”。

  “如果我们的环境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很文明的环境,那谁会愿意去做不文明的行为呢?”张志刚说。心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命题“人是环境的人”,社会控制的程度提高,个人控制的素质也会随着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当然,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也是必要的。

  张志刚同时提醒,媒体、微博上的网友不要太多地指责那些闯红灯的人没素养。“这些聚焦在个人身上的指责会让他们产生自责、羞耻的心理,要知道,羞耻是最具有伤害性的负能量。现在都在提倡营造积极的社会心态,引导正能量,在‘中国式过马路’这个问题上,希望大家不要光盯着那些闯红灯的人,同时,也多关注马路,更多地为建设一个文明的环境出谋划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2013春运直通车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之窗
   第B17版:家装之窗
   第B18版:教育周刊
   第B19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
   第B20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招生招聘留学移民
   第B25版:职场方圆
   第B26版:市场之窗
   第B2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8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9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0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1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2版:广告
“中国式过马路” 别光指责人而忽视了马路
自由是教养的源头
新民晚报心理周刊B01“中国式过马路”
别光指责人而忽视了马路
2013-01-23 2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