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者的蜂拥而至冲击着当地人的生活节奏,昔日安静纯朴的小镇从此变得喧嚣而迷茫。
石油产量突飞猛进
5年前,威利斯顿只是美国中西部版图上一个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的小黑点。小镇人口只有1·2万,民风纯朴保守,习惯夜不闭户,种族主义观念残留严重,上过高中的黑人少之又少。
如今,小镇人口已膨胀至4万人左右,每星期仍不断有新的“经济难民”陆续涌入。他们来自全美各地,受困于经济衰退、收入骤降、就业无望,听说威利斯顿是新淘金热土,于是携家带口或孤身来到这个陌生小镇。没有落脚地,就住在房车里,或在野地里搭帐篷,甚至干脆睡在当地教堂内。
连锁餐厅“苹果蜂”是镇上少数几家餐馆之一,虽坐落在一片荒芜之地,业绩却傲视其他门店,仅次于位于纽约时报广场黄金地段的“苹果蜂”餐厅。生意最好的时候,餐厅女招待一晚上的小费收入就超过800美元。
餐厅卫生间内张贴着律师广告,为受工伤的石油工人提供法律服务。它们透露出威利斯顿的发迹源头——石油。
威利斯顿所在的中西部地区上世纪80年代因为发现丰富页岩油田而有过一波淘金热,但油田深藏地下3000米,以当时的页岩开采技术,开采成本过高,因此未成气候。近年来,美国能源开采业广泛应用新的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法”,即向地下井高压注入一种水、化学物质和泥沙的混合物致地下岩层破裂,从而释出石油。新技术对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健康有潜在影响,虽饱受争议,但确使美国本土石油产量突飞猛进。
后来进一步探明,美国中西部地下的页岩油储量可能高达4000亿桶,是30年来美国本土发现的最大一笔石油宝藏。这一消息引发了新一轮“黑金”狂热。
位于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巴肯油田最早运用“水力压裂法”,油井数目从最初的300口增加到今天的6000口,计划还将开放钻探3万口油井。2010年,美国石油自采量13年内首次高于进口量。
交通拥堵色情泛滥
“黑金”狂热带“旺”了威利斯顿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随石油开采热而来的移民潮使威利斯顿镇上两家脱衣舞俱乐部生意红火,脱衣舞娘表演一晚上能挣3000美元,皮卡车司机的时薪也暴涨到70美元。
然而,小镇“暴发”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让当地治安管理部门头疼不已:每座钻井平台需要18轮大卡车来回送水、运油、提供一切后勤服务,造成交通拥堵、事故频发,而且一出就是大事故;为迎合2·7万名新移民需求而兴起的娱乐业带动色情和贩毒生意泛滥。“皮条客、妓女、毒贩子、职业骗子和传教士,全都蜂拥而来,”刚从拉斯维加斯搬到威利斯顿的建筑工人麦克·博伊斯说,“这一切就像当年加州淘金热的复制,西部拓荒时代重现人间。”
环绕小镇郊区有不少“扎营区”,临时搭建了一排排简易房屋,或停靠着一辆辆房车。这是很多如博伊斯之类的新移民落脚地。还有不少单身汉选择睡在当地的康科迪亚路德教堂,主持教堂的牧师杰坚持对所有无处落脚的过路旅客敞开大门,新移民对此心怀感激。
“我觉得牧师很伟大,”睡在教堂一幅基督画像下的赖恩·马丁说。31岁的马丁来自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拥有网页设计专业学士和心理学硕士学位,但欠着4·5万美元学生贷款。他从新闻中得知威利斯顿是块淘金热土,决定来此寻找机会。他目前在一家汽车零配件商店工作,正打算再找份兼职,但找一个付得起房租的住处似乎比找工作更难。
然而,小镇本地人思想偏于保守,对外来人口怀有戒心,对牧师一视同仁收容流浪者的行为颇有不满。当地《威利斯顿先驱报》曾曝光教堂收容性犯罪者,牧师不为所动:“性犯罪者在社区中本来就是被遗弃的人群,我不认为把他们踢出去是最佳举措。”他还向法庭申请了限制令,阻止该报一名记者靠近教堂,双方关系降到冰点。
一位牧师说:“我对威利斯顿人说:这些人可都是你们的邻居!”
流浪汉吸毒后杀人
小镇居民的恐惧并非毫无缘由。今年1月,距威利斯顿72公里的蒙大拿州悉尼市一名43岁女教师晨跑至威利斯顿附近,被两名流浪汉杀害。凶手落网后供认,他们为找工作来到此地,杀人乃吸毒后冲动所致。两人行凶后在威利斯顿的沃尔玛超市买了一把铲子,将受害者尸体埋于郊外,事后还回到超市要求退货。
移民潮带来犯罪率上升,本地治安官斯科特·布辛对此备感棘手。布辛是越战老兵,在北达科他州一个农场长大,上世纪80年代第一波采油热过后搬入威利斯顿。他享受了20多年的平静生活,直至新一波采油热爆发。
他告诉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本地人热衷于谈论这波采油热会给小镇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和就业岗位,他却对前景忧心忡忡。正如他所料,一些居民被繁荣背后的乱象吓坏了,已经选择远走他乡。
“我们的社会增添了很多种……‘文化’,这是好事,但有些人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觉得社区中弥漫着一股失落感,这个小镇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布辛承认,连他自己都曾考虑“逃离”威利斯顿,尽管他个人从这股热潮中得益不少:他20多年前花8万美元购置的房子如今市值50万美元。不过,他现在的想法是:只要撑过这段时期,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上来,建一些餐馆和娱乐设施什么的,这里会成为一个挺像样的城市。
他说,当前这股采油热始于2009年,先后带来三波移民潮:“最初是律师和工程师;第二波是建筑工人;现在来了第三波,我叫他们‘寄生虫’。”小镇监狱里就关着不少治安官口中的“寄生虫”。
不过,布辛说新移民中也不乏踏实肯干之人,他们在俄亥俄州或其他地方有房有家,却宁愿来这里辛苦拼搏,然后寄张支票回家,也不愿闲坐在马路牙子上,等着政府救济。
移民“挖金”挣钱买房
23岁的奈齐是威利斯顿新移民中的励志榜样。他原本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一家可口可乐工厂工作,月薪400美元。经济衰退使亚特兰大遭受严重打击,奈齐的朋友们听说北达科他州赚钱容易,但也听说那里种族主义盛行、民风闭塞,所以当奈齐决定打包前往时,他们都说他“简直疯了”。
奈齐开着塞满家当的旅行房车来到威利斯顿,几天内就找到一份工作,如今每两周挣5000美元。他打算挣够钱后回家乡买房,在亚特兰大南部旧式社区,10万美元就够买栋“豪宅”。只要北达科他持续繁荣,他的梦想就不遥远:来威利斯顿不过几个月,他已经攒了2·3万美元。而且,“只要我愿意,午饭前就能找到另一份工作。”
在小镇东郊的新移民“扎营区”,48岁的建筑工人麦克·博伊斯和妻子埃莉斯、儿子怀厄特及其怀孕女友住在一辆7米多长的房车里,每月付给当地农民400美元停车费。妻子和儿子同在一家杂货店打工,每小时挣9美元。经济衰退让博伊斯两年前失业,失去了在拉斯维加斯的房子,于是举家搬迁到威利斯顿,这里是他重振生活的最后希望。
“我们都是难民,”博伊斯说。但望着暴雨后天边出现的彩虹,他摩拳擦掌:“我打赌在彩虹另一端有罐金子等着我去挖掘。”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