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一月当上“志愿者”
一米八的个头,瘦瘦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在闵行区的“祝您健康”——志愿献血者俱乐部见到何骏杰,很难想象出这位出生于1990年上海小伙竟然有那么大的勇气。
去年,何骏杰从上海交大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进入了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行政,由于每天工作繁忙,周末有时要加班,几乎没时间献血或者参加志愿服务。最近他终于抽了个空,一圆心愿。
2008年,入学不久的何骏杰在校园公益社团集中招募会上,接触到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填写了申请表做起“志愿者”。大一、大二那两年,每逢休息天、节假日,他都会跑到离学校不远的闵行七宝爱心献血屋或流动献血车,穿上“红马甲”为献血者端茶倒水,拿上献血宣传资料走上街头、广场向行人宣传血液知识。
“两年的志愿者经历,开阔了视野,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遗憾的是后来学业忙了,只能利用休息天去献血,却没太多的时间做志愿者了。”何骏杰感慨地说。
何骏杰记忆最深的是2008年11月1的一次志愿者服务。那天,学校有献血活动。何骏杰为同学们服务完后,要求献血,校方考虑到志愿者工作辛苦,婉拒了他的爱心。放学后,何骏杰来到七宝爱心献血屋,填表、体检、等待……顺利地献出200毫升热血。正是这次献血,使他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年累计献血22次
翻看何骏杰的一本本《无偿献血证》,这位可爱的“90后”,至今已无偿捐献全血1次、血小板21次,其中2011年就捐献了8次。
2009年的一天,何骏杰把献血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面露不解,也稍显不悦。第二天晚饭时,餐桌上极为丰盛,还有满满一大锅骨头汤,“多喝点,一大早特意去挑选的骨头。”何骏杰深知献血后不需要大补,但为了不辜负爸爸的一片心意,还是喝了满满一碗。饭后,何骏杰特地给父亲讲了很多献血知识和感受,父亲认可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进入冬季,何骏杰表示:“季节变化和献血并没有太大关系,只要符合献血条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有爱心就慷慨献血,不必有太大顾虑。” 本报记者 金恒 通讯员 王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