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以来,上海的水源地几经波折,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中下游,再到黄浦江上游。随着母亲河的最终失守,视线又移到长江,要从长江中“圈水”。历经15年论证,5年设计,最终建成了一个具有诗情画意名字的青草沙水源地。然而,切莫高枕无忧,各路污染物来势汹汹。有著名教授认为,按照目前长江口的污染形势,青草沙水库可能只有10—20年寿命。2012年上海两会期间,三位政协委员在提案中也一致认为青草沙面临富营养化的考验。
如果把青草沙看成一个人体,那么污染物就是细菌、病毒。要构建一套免疫系统,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
预防,就是未雨绸缪。在规划未来供水平衡问题时,应该把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考虑进去,尽早开展中长时间段的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诊断,要认清病因。藻类爆发、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等水质污染风险,时刻威胁着青草沙。黄浦江失守后,才建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那么青草沙就不应重蹈覆辙。
治疗,讲究对症下药。经过前期诊断,根据病因,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青草沙自身免疫、修复能力。青草沙的病因,一是自身缺乏运动,水库换水周期偏长,水体流动较慢。可行途径就是让水多动动。考虑到经济性,可以参照每年“引江济太”时段完成换水。另一类,即外来病毒、细菌的入侵,主要是长江口污染物引起的外源性污染。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前置库技术、海洋牧场、生态护坡、底泥疏浚等,实现污染物的生态治理。另一方面,鉴于污染物不仅来自上海,长江沿岸的兄弟省市化工企业同样“功不可没”,必须跨省合作,建立长江口污染物防治长远机制。
就跨省市合作,提几条建议:首先,在每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上,将青草沙保护行动纳入环保类重点合作专题。其次,引入跨省市生态补偿机制,遵从“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明确沿江各省市的责任、义务和补偿标准。再次,推动类似于“碳基金和碳交易”的生态补偿基金和生态交易市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并通过市场运作,激励企业重视生态效应。最后,政府可以主动实施推广科技环保型企业培育工程,设立重点环保专项,帮助企业引入先进治污设备,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奖励有贡献企业。当然,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立长江口污染物防治的第三方协调机构,来改变长三角省市“各自为战”的现状。
上海的形成本身就与水系息息相关,实现从“因水而生”到“以水为生”的转变,以水定规划、因水谋发展,是上海未来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如果能强化青草沙的免疫系统,再把这种思路推广到整个上海的水环境保护当中,或许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