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想法就能找到施展平台
从办公室落地窗往外看,就是苏州河。工作累了,程洪波会倚在窗前,静看水波轻漾。12年前只身闯荡上海,7年前开始创业,如今在M50创意园区谋得250平方米办公间,他庆幸,离梦想越来越近。
2005年,程洪波从外企辞职,想创办一家立足本土的精品建筑设计事务所。“我是河南洛阳人,2001年一个人来上海打拼。头几年很苦,但能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包容。”程洪波说,创业的底气源于对上海的热爱:这里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想法,就有平台去施展。不管是“富二代”还是“草根”,只要努力,总有机会。
起初,他在M50租了一间小办公室,没员工,没订单,持续数月。“开头最难的是,没人相信我们可以做好建筑设计。”程洪波记得手握第一份订单时的欣喜若狂,和为此付出的许多不眠之夜。从只有5栋房子的经济型公寓起步,他逐渐展现一名本土设计师的能量。
“艰难时,曾透支信用卡支付员工工资,但从没想过放弃,建筑设计在上海天地广阔。”程洪波基于两点判断,一是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创意产业是上海“十二五”重点支柱产业,设计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政策利好;二是上海能吸引多元化人才,短短几年,他的团队已吸引到多名优秀设计与管理人才。
程洪波感慨,发展各阶段,都离不开园区支持。常有专人讲解扶持政策、项目申报;组织创意产业专题研讨。去年,企业办公空间紧张,园区多方协调,化解难题。他在M50的邻居也不再只是画家,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人才纷至沓来。现在,程洪波有了更大的创业梦想,打造世界级设计团队。他相信,在上海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本报记者 叶薇
建设者
一本本台历记录轨交发展之路
“我家就在地铁站旁边,很方便的!”亲朋好友相聚,每当听到类似的表述时,张琼燕总会感到一种自豪。作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信号技术总监,张琼燕参与了上海1、2号线延伸线,5到13、16号线等20多个轨道交通信号工程的涉外技术谈判和设计联络,感受着上海轨交的飞速发展及其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变。
这是张琼燕用过的一本台历,上面用4种颜色的笔来标注同一天不同现场调试工作的要点,其中有室内的、室外的,动车的、静态的,白天的、夜里的……这本台历记录了她在轨交1号线北延伸段开通运营前半年内每一天空间和时间安排。这样的台历,张琼燕有很多本,它不仅记录着一名普通的轨交建设者每天的工作,也记录着城市轨道交通从“线”到“网”的发展历程。从5年、3年建设1条线,到3年建成3条线,到1年开通数条线……上海轨交自1993年1号线开通以来,目前已建成11条线、425公里、280座车站,日均客流600多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750万人次,承担了全市35%的公共交通出行客流。
“15年前,当我离开大铁路的部属设计院投身到当时还处于技术起步的轨交行业时,没有想到上海轨交如此快速的发展,”张琼燕坦言,尤其是近5年来上海轨交从“线”发展到“网”,期间经历的压力和挑战也前所未有。2009年,当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成投用时,不得不面对超大客流的考验;信号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的神经中枢,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现实工作经常碰到一些从未碰到过的难题,外方有解决办法但要价很高或周期太长……对此,上海轨交的建设者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多项空白。
张琼燕说,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有机会工作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时代,自己很幸运。
首席记者 薛慧卿
志愿者
辞去国外工作回沪走进“驿站”
她曾经是悉尼奥运会上为数不多的中国志愿者,她曾经为参与上海世博会,不惜“裸辞”飞回上海当“小蓝莓”。如今,在上南路、耀华路口,当年的世博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变身”为浦东新区上钢社区雷锋服务驿站,她成为其中一员。
昨天,在一家外资物流企业担任客服经理的顾妍向记者回忆了多年来的志愿者经历,“虽然付出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为别人服务,得到的快乐实在太多了!”
顾妍曾留学澳大利亚,毕业后在当地工作了几年。“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织者曾经来我就读的学校招收志愿者,那时候学校里中国留学生不多,我报名参加被选中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顾妍和“志愿者”结缘。
尽管身在国外,顾妍却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发展。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顾妍马上报名当志愿者。可惜的是,这次招收的志愿者多数是在校学生,顾妍没有得到当志愿者的机会。
但她当志愿者的热情始终“燃烧”着。听说家乡上海要办世博会,顾妍又在网上报名,还在网上参加了笔试。“等待了近半年,就在我几乎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我收到了录取通知!”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她“裸辞”了当地的工作回到上海,成为世博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的一名“小蓝莓”。几个月后,她“晋升”为资深志愿者,当上了服务站站长。
“世博会闭幕那天,我特地申请了晚班,亲历了世博会落幕的全过程,也成为我难以磨灭的回忆。”为了当世博志愿者,顾妍每周都有一天要从上午8时值班到下午6时,那时,她儿子才3岁,只能让父母帮忙照应。因为表现优秀,她曾获得“志愿者之星”等荣誉。
世博会结束了,但顾妍却当志愿者“上了瘾”,又成了“雷锋驿站”的一员,每两周周末要值一整天班。顾妍说,刚回国时,志愿服务在国内还是个新鲜事物,但随着世博会等召开,越来越多人不但知道了志愿者,而且也参与其中,志愿精神得到弘扬。
本报记者 宋宁华
受益者
告别“蜗居”住进三室一厅新房
50岁的符根金,2009年4月26日乔迁新居,告别住了40多年的闸北棚户区,搬入宝山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的动迁安置房。
旧房里的物件,符根金只带走一台挂壁式空调,新添全套家具家电,光是空调和液晶彩电,就各买了3台。新房面积103平方米,三室一厅,老符为每间房都配足了设备。
活了几十年,他头一回在家里享用独立厨房和卫生间。从此再也不用大清早顶着寒风去倒痰盂,也不必蜷在弄堂里搭出的简陋灶间,费力更换液化气罐。
符根金在老屋里长大、结婚、生子,一家三口蜗居12平方米。屋顶铺了两层油毛毡,仍难挡暴雨侵袭,时常漏水。一台19英寸彩电,看了19年,直到4年前的春天,他的“苦情戏”终于落幕。
儿子符志刚今年读大二,从小和父母共挤陋室,只有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单人桌专属自己。现在,他独享三室中的两间。
安置房周边,幼儿园、小学、超市、菜场等配套较完善,老符入住即可享受,但也遇到过一些麻烦,比如出行和就医。2010年底,轨道交通7号线北延伸段通车,符根金从家走到顾村公园站,只需10分钟。他不再为时常延误的公交车到站时间而烦恼,单程上班时间缩短到1小时。“小区居民越来越多,起初坐地铁还有座位,现在一大早就客满了。”
去年底,华山医院北院开诊。从前离家最近的三级甲等医院,是13公里外的同济医院,如今,“三甲”开到家门口。老符的妻子江丽华月初患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1月8日,夫妻俩步行10分钟去华山医院北院就诊,第二天接到入院通知,第三天,手术顺利完成。 本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