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夜光杯刊载拙文《谐音热该降温了》,指出乱谐音现象的流弊。目前谐音广告仍然很多,其中不分尖团音的问题很突出,值得一提。
所谓尖团音,就是元音i或ü接在辅音z、c、s后面则成尖音,接在j、q、x后面则成团音。
在传统的读音和现存的很多方言中,尖团音分得清清楚楚;而在另一些方言和普通话中,则分不出尖团音,或者可说尖音并入团音了。
例如“济”和“计”,“趋”和“区”,“小”和“晓”,它们在普通话中是一对对同音字,要是照区分尖团音的读法,就完全不同:“济、趋、小”是尖音字,“计、区、晓”是团音字。
也许有人要说,汉语拼音中不是有zi、ci、si吗?事实上这里的i发的不是i的音,大家不妨试着拼读一下,便可明白。
所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初,zi、ci、si中的i是去掉上面一点的,后来因为反正普通话中没有真正发zi、ci、si音的字,就借来用了。
现在很多谐音广告,是把有尖团音之分的字按照普通话当作同音字而设计的,可是在区分尖团音的方言中,它们根本不是同音字。假如当同音字读,必将造成话柄。
因为照区分尖团音的读法,把团音字读成尖音,就像尖舌头,把尖音字读成团音,就像大舌头或像牙齿漏风,真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今天我们既要推广普通话,又要保护方言。为了汉语语音的正确和纯洁,希望这种乱谐音的现象不要再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