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欲以文学样式为中国工人写史立传的吗?
耳濡目染的是,农村题材的长篇文本一如黄土地上的庄稼,长势凶猛,风乍起,吹涌后浪推前浪,一浪浪到沙滩上。
放眼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尽是农业文明发展史,源远流长,乃播种一切文学创作品种的肥沃土壤。
这原本怪不得谁,中国的工业社会委实来得太迟太晚。
自1865年9月20日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始,从而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迄今连头带尾仅近150年的历史而已。先前,盘古开天地,历秦汉、经唐宋、过元明,皆为小作坊工场耳。
其实,近150年的历史已经足够。为什么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直如凤毛麟角?
或许,因为不那么熟悉工厂生活,因为不那么知道工人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在创造些什么?或许,因为过于描述绝大部分读者看不懂的生产过程流水线,鲜有成功之作,便知难而退?或许,还因为市场经济的大潮溅湿了人们的衫裤,眼中只剩下了天圆地方的“商品”,遗失了作品?
或许的或许的或许,这些理由统统是不是理由的理由。
然而,总归要有人去做,哪怕一败涂地,哪怕悲摧不已。
当下,中国的农业社会正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大踏步前进,在文学创作的朗朗乾坤中,“工人”的英雄史岂可或缺?
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尝试呢?
即使这次尝试不那么成熟,不那么成功,我们也愿意自讨苦吃———因为喜欢,因为你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苦而无憾。
我们知道,天底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写人,现在,只不过增加了一个字:“工”。
于是,从酝酿构思到搜集资料,从大纲到成书,历时十年又二载,我们终于完成了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的《工人》三部曲——
第一卷《天之光》(1906年至1930年),第二卷《地之光》(1930年至1949年),第三卷《人之光》(1949年至2011年),通过一个工人世家祖孙几代的命运沉浮与爱恨情仇,以百余年的时间跨度。
近百万字的篇幅,展现了上海工人阶级萌芽、崛起、壮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们写了百年工人,终究,是写了一座不朽的城市:上海!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发源地的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和工人的命运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有幸的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有胆略有远识执著于文学事业而绝不功利于市场的上海人民出版社。
诚如出版人王为松所言:“上海是摩登的城市,也是英雄的城市、光荣的城市。工人组织在上海诞生,工人阶级在这里崛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与这些都密切相关。作为编辑,出版这部小说,正是验证了海派文化的这一不可忽略的传统。”
若非如此,便没有这三卷本长篇小说《工人》的问世。
本文为长篇小说《工人》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