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抱团”,总不由得会想起是温州人的精神。的确,无论是炒房、做生意还是出外闯荡,他们几乎都是成群结队抱团出击。在温州做鞋的个体很多,有不少鞋企也渗透到上海,在与上海的鞋业交往中,常有一些上海老板感叹,说看人家温州人干什么事都讲究一个板块效应,特别有团队精神,哪像我们上海人搞得七零八落的。当然这所谓的“七零八落”无非是指上海的企业之间,不善沟通,比较冷漠,捏不成团的意思。
要说这样的现象是上海鞋企的常态还真不假,记得三年前有一家童鞋厂搬迁了,而前不久一家皮鞋厂的老板突然打电话问我,说可知道那童鞋厂搬哪去了,他想给他小孙子买两双鞋。我听了挺莫名,不就搬在他公司的隔壁,只相差几个门牌号码,难道那么久他们没来往过?他听了自己也觉得好笑,说原来我们做了好几年的邻居还不知道啊。瞧,这便是典型的不沟通。
然而,真的到了节骨眼上又会怎样呢?从我工作中遇到过的一件事来看,其实上海人也抱团,只是抱团方式不那么直接,更显得委婉低调,很有本埠的人文色彩。
几年前,有家鞋厂濒临倒闭,正在解散工人,并打算卖掉厂房还欠款。这个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有一次我在走访一家公司时,该公司的张老板聊起这个话题时说,上海的鞋厂原本就不多,颜老板的这个厂也开了十几年了,突然听说要倒闭,心里也不好受,大家都是一起走过来的,挺想帮帮他。
怎么个帮法?我问。他说,我们公司的产品有一半是外加工,如果我把这些单子收回来放到颜老板的厂里去做,或许他的资金可以流转起来。为何不将这个法子直接与颜老板沟通一下呢?我有些不解。他想了想说,其实你也知道,颜老板这人挺爱面子,我这样直接问他,不知道他是否愿意接受,所以呀,还想请你做个桥梁,把我的意思转达一下。
这个桥梁我当然乐意做,于是我约了颜老板,直截了当谈了这件事。果不出张老板所料,颜老板摇摇头说,这份好意我领了,但要救活我这家厂,每天至少要有1000双鞋的数量,张老板的单子只是杯水车薪,就算了吧。我又说,如果由我出面联合几家工厂一起下单呢。他还是摇头道,让人家把外加工的单子收回来是有难度的,弄不好还会得罪人,这个情可就欠大啦,我以后在鞋圈里也没面子呀。
是面子重要还是工厂的生存重要?这个问题让颜老板的面部表情复杂、纠结,他迟疑良久终于表示,那就试试吧,我这头先把工人给稳住。
揽下了这个活,其实我心里也是没底的,我不能保证其他老板是否也像张老板一样肯热心相助。接下来,我将几家生意不错的厂家罗列出来,开始了“热线”电话。出乎意料的是凡是接到电话的厂家几乎都表示,只要能救活颜老板的企业,他们都愿意这么做。没想到这项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那几天,我的心情也是异常激动,第一次感受到上海人之间的“抱团”是那么实在。如果说温州人的抱团会让人热血沸腾,那么上海人的抱团则是暗香流动,他们的互动含蓄,彼此都顾及对方的感受,给力更要给面子,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
经过了一年的运转,颜老板的企业终于盘活了资金,起死回生。我至今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因为有了大家的“抱团”举动,上海的鞋业也变得格外温暖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