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的由来
两军阵地相距不远,敌团长的声音妇女独立营听得一清二楚,奇怪的是,士兵们都呆着不动,没有人执行命令。敌团长大怒,手提轻机枪,亲自来到前沿督战。军阀部队里士兵的地位向来很低,长官对他们举手即打,张嘴就骂,所以官兵之间矛盾很深。当敌团长端着机枪往阵地前沿上一站,一副要兴师问罪的架势,士兵们的不满达到了极点,不仅没有朝对面的阵地开枪,几个胆大的士兵还公开发起了牢骚:开枪,开枪,老子当兵十几年了,天天打仗,就没见过哪一仗是为了保民为国。现在又跟一群婆娘家斗,自古就说是好男不跟女斗,就算把这伙婆娘打败了,又算得哪一路英雄好汉?羞死先人!放着东洋人不打,专打自家人,算么子英雄!
敌团长恼羞成怒,对着领头抗议的士兵就是哒哒哒一阵扫射,两个士兵鲜血四溅,当场死亡。敌团长本想以这种方式杀一儆百,没想到却引起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阵营登时大乱,士兵们纷纷倒转了枪口。张琴秋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不失时机组织女兵们发动了再次喊话:白军长官打死人了,不顾弟兄们死活,还替他们卖什么命?兄弟们,掉转枪口吧,欢迎你们到红军来!
敌军乱了阵脚,官兵之间吵骂声不绝。趁此机会,张琴秋带领着妇女独立营全体指战员高喊着冲啊,勇猛地朝敌人阵地上冲去。敌人乱了阵脚,自顾不暇,包括敌团长在内的大多数敌人做了俘虏,少数顽抗者被当场击毙……这就是盛传一时的“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的由来。
四川的《蜀笑通讯》上最先报道了这条消息,称赞“女将军张琴秋指挥如神”,然后上海的《中国论坛》英文版又作了转载。张琴秋自此名声大振,被传得神乎其神,由国内传到国外。而在敌人那里就越传越离奇。有些国民党报纸居然把张琴秋说成是“青头红面一身毛,一天要喝一个小孩的血”,再加上当地民团和土匪的随意润色,街头“龙门阵”里的张琴秋变得既像妖,又像神,她的名字就像《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传遍了川陕地区的角角落落。
川陕根据地渐成气候,张国焘的脸上又有了光彩,另外,也使他有了一定的精力和心情回过头去重新反刍一些往事。他没有忘记由曾中生执笔写给他的那封信,还有小河口会议上大家众口一词对他的批评和指责,他不认为那是善意的,那明明是别有用心,就是这些人,倘非心术不正,为什么还企图背着他要去上海向党中央告他的状?现在,红四方面军发展了,壮大了,川陕根据地在我张国焘手里创建起来了,谁还敢说一个“不”字!
他让警卫员去把张琴秋叫来。他认为有些事情必须先从张琴秋这里搞清楚,同时也看看她的态度。不过,张国焘也提醒自己,对待张琴秋和对待曾中生这些人可不一样,一来,张琴秋不仅是沈泽民的老婆,她本人也是从莫斯科回来的,据说也曾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是王明的人;二来,由于工作能力和她的脾气性格,张琴秋深得红四方面军上下的认可,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倒是次要的。张国焘心里最清楚,他之所以给了她一个头衔,究其根本,是做给别人看的,他既能把她扶上去,也就能把她拉下来。不过,张国焘忖度,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还是应尽量做到少交恶,少树敌。
尽管如此,张国焘还是摆出了十足的架子,他永远把自己放在红四方面军领袖的位置上。当张琴秋随着张国焘的警卫员走进他住处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只是轻微地欠了欠身子。张琴秋在张国焘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来。
张国焘言归正传。他说,红四方面军自从跳出鄂豫皖,经历了千难万险,现在总算在川陕立住了脚,这很不容易。但蒋介石是不会让我们安稳的,田颂尧之流不是隔三差五就要来骚扰一下嘛,不过这都是军事上的事,我们是有能力与他们抗衡的。我想跟你谈的是,作为政治部主任,你有没有考虑过党内下一步的工作?我个人总有个看法,右派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是目前我们党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因此,反右派斗争就不能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的意思是——还要肃反,肃清党内、军内的一切破坏革命、取消革命、怀疑革命的思想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