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生莫是信了麻沙本
念 庵
▲ 钦定词谱
▲ 景宋稼轩词四卷本
稼轩词编年笺注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元大德本稼轩长短句
  念 庵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是我茶余饭后时时把阅的枕边书,薄薄一册,舟车之际,也不忘随身作伴。偶有得句,亦倚之为导,相与甚安。

  一日看《御选历代诗余》,至苏东坡《醉翁操》,喜其词之珠玉天成,琤琮有声,而刻本不加句读,因取《格律》一书校之,以便从容赏会。见目录中编入“平仄通叶格”,颇起狐疑。急翻至某页,则所举苏词赫然俱在,又见于某韵字下标一仄声符号,且于平仄“定格”下注曰“叶仄”,乍看之下,竟一时有陌生之感,与平素所知相悖。

  苏词有序:“琅琊幽谷,山川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词云: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此作元、寒、删、先韵同用,今属《词林正韵》第七部。而在下阕第二韵,即“空有朝吟夜怨”之“怨”字,《格律》认作仄声,遂将此作列入“平仄通叶”一类。

  词中确有在通篇平声韵中押入同韵部之某仄声字者,如周邦彦《渡江云》换头“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之“下”与“嗟”通叶,得非《醉翁操》亦复如是?尝读辛弃疾长短句,知其有同调之作,遂取手边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一检。

  词载其书卷二,亦有序:“顷予从廓之求观家谱,见其冠冕蝉联,世载勋德。廓之甚文而好修,以其昌未艾也。今天子即位,覃庆中外,命国朝勋臣子孙之无见任者官之;先是,朝廷屡召甄录元祐党籍家。合是二者,廓之应仕矣。将告诸朝,行有日,请予作诗以赠。属予避谤,持此戒甚力,不得如廓之请。又念廓之与予游八年,日从事诗酒间,意相得欢甚,于其别也,何独能恝然。顾廓之长于楚辞,而妙于琴,辄拟《醉翁操》为之词以为别。异时廓之绾组东归,仆当买羊沽酒。廓之为鼓一再行,以为山中盛事云。”

  其词曰:

  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噫送子于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女无悦己,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同,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锺。

  稼轩此作,平声“东”、“冬”与“江”三韵同用,尚是遵循古韵,但韵中却未杂仄声一字。辛词刻本异文虽多,以上所引词句则诸本皆同;考苏轼创作《醉翁操》时,定位尚是“琴曲”,历来《东坡乐府》刻本(如元代延祐本)均未予载入,而收之于全集者,诸本亦皆作“怨”字,别无异文。故此字是否只有仄声一读,当作探究,始可下断。

  按韵书,“怨”字除读去声入“十三愿”外,又可读平声入“十三元”韵。平声如刘基《游仙》“青鸟去何之,谁向王母言。徘徊岁华晚,感激生愁怨”;仄声如白玉蟾《伤春词》“幽人何事苦伤春,春雨无端愁杀人。不但幽人独愁怨,江头多少柳眉颦”。平仄两读,与苏词用字同义。但此时仍不能遽定苏词仄韵为非,宋人词中寒斋亦只有辛词可供互校,则更须查证宋人有无另一体“平仄通叶”之例,方能论定。

  兹承寂潮先生见告,宋代作《醉翁操》者不止苏、辛二人,与东坡同时的郭祥正及南宋楼钥,也都有同调之作。因取而读之,而郭词用东坡原韵“怨”字,故不得援为旁证;楼词则有二首,第一首题为“和东坡韵咏风琴”,也用此字,今引其第二首“七月上浣游裴园”之作:

  茫茫,苍苍。青山绕,千顷,波光。新秋露风荷吹香。悠扬心地翛然,生清凉。古岸摇垂杨,时有白鹭飞来双。  隐君如在,鹤与翱翔。老仙何处,尚有流风未忘。琴与君兮宫商,酒与君兮杯觞。清欢殊未央,西山忽斜阳。欲去且徜徉,更将霜鬓临沧浪。

  楼氏此作三四两句平仄有异且未予押韵,第六句又是“上三下四”,均与东坡原作不合,是以下阕第二韵之“忘”字虽亦平仄两读,倘参以辛词,兼及清人之作,决可推定“平仄通叶格”之断,未始可为确论。

  后得读万树《词律》影印本,此书在《醉翁操》名下仅举苏词为例,而于“怨”字左旁夹注“平声”两字。《钦定词谱》也以苏词为范,则在该字右侧标以圈号,表示读作平声。两书如出一口,真相遂明,狐疑顿释,此调之为“平韵格”应无疑义,而感慨亦随之而至。

  据查,在后人《醉翁操》之作中,惟晚清朱祖谋一首杂用仄韵,其题为《劳玉初避地劳山赋此寄怀》,词云:

  嶕峣,单椒,诛茅。托而逃,谁招。千年故丠还其巢。白头心事飘萧,歌且谣。把臂旧渔樵,说此中几人我曹。  令威去后,无梦归辽。幼安涕泪,消与白衣皂帽。山有木而风号,海有涯而波滔。思君无暮朝,心同媒何劳。斗柄带招摇,望京楼望天泬寥。

  此词录自《彊村语业》卷二(《彊村遗书》,龙榆生汇编)。但朱氏换头第二韵所押“帽”字,却将苏词平仄两读的“怨”字用一个仄声完全坐实,不留余地。反之,同为晚清词学家况蕙风之作则不然,其序云:“一九初交,寒消未几,海滨风日,饶有春意,天时人事,我愁如何,倚此索隘庵孟劬沤尹和。”其词如下:

  凄然,春妍,含暄。渺风烟,堪怜,南鸿为谁愁惊寒。雪明霜暗何天,凭画阑。有恨付无言,隔软红几家管弦。  艳阳错认,生怕啼鹃。  玉锺翠袖,回首承平少年。花有香而歌前,柳有阴而吟边。何因青鬓斑,多情无韶颜。阻梦万千山,乱云残照春忍还。

  朱、况两家词律精严,如上阕结句均读“上三下四”,与苏词吻合,而宋之郭、楼二氏犹未能及。然此调宋以后作者寥寥,至清代而渐夥,虽所见不过一二十首,但无一填仄韵者。兹略其出处,摘录如下,以便参照: 

  杯盘狼藉,我亦龙钟。洗觞更酌,抚壁上之焦桐。(董以宁)

  浩歌击檝,清兴谁同。任闲自足,命与时兮何功。(吴秉仁)

  缓吟急注,闻者心摧。渡河不渡,舟也将开未开。(万树)

  渺余未到,鱼鸟飞潜。顷余去后,惟有明月苍烟。(释大汕)

  不知许事,失马亡羊。钓鳌海上,几度沧波变桑。(焦袁熹)

  爱看玉砌,芳茁兰丛。凤雏骥子,百尺楼头卧龙。(袁德达)

  敏心妙手,乃在漪南。不须海上,自可移情碧岩。(楼锜)

  羡君志在,流水髙山。问君此际,心共山闲水闲。(顾春)

  捉花斗草,忙煞儿童。任他联臂,踏遍沿堤软红。(张衢)   

  近人之作则有:

  乱松动晓,其上幽禽。乱松静晚,无复哀猿怨砧。(汪东)

  素鸾欲下,恍惚生疑。碧云桂水,多事朝朝锦机。(徐声越)

  囿于篇幅,虽未能遍举,但已可概见诸家用韵之所趋。而榆生先生承彊村余绪,又于平韵辛词未暇细究,《唐宋词格律》之断,其故盖可得焉。

  榆生先生之于“平韵格”《醉翁操》未加申说,当是一时疏忽,瑕不掩瑜,其《格律》一书之有功学者,则世所共知。今复有沿误千百年而未见道及之事,且此误也出之于《醉翁操》。

  试将上引苏、辛两词作一比对,可以发现,虽然句格不异,字数相同,但上下两阕文句字数却互有多寡。按说,东坡是创作《醉翁操》的第一人,他根据沈遵的琴曲、玉涧道人崔闲的谱式,倚其声而补其词;稼轩则“拟《醉翁操》为之词”,即步趋苏词后尘而作,不会也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别谱新声。

  《历代诗余》也载有辛弃疾此词,但与《编年笺注》本不同的是,无论其句式以及上下的分阕,都与苏作无异,即上阕结句至“噫送子于东,望君之门兮九重”而止。下阕起句则从“女无悦己,谁适为容?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开始。这一调整应该是正确的。

  因为,即以音理而论,词既有上下两阕,按之乐谱即有前后两章。今辛词不依苏词分阕,则乐之前章已终、后章未起,而其辞之上阕竟犹未了,则不能与《醉翁操》之旋律同步合辙。此时惟有将“女无悅己”两句移作下阕起句,始得与乐律吻合无间。须知按拍而歌正是苏、辛两人“倚声”之作的出发点及其归宿。

  从结法上看,则词之上下两阕各有收结,而结尤难于起。《古今词论》引张砥中之语有云:“凡词前后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今辛词下阕结句为“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锺”,那么上阕结句也应该是“噫送子于东,望君之门兮九重”而无其他选择。如是,则前后两结同曲异工,而前结又能做到“住而不住”,承上启下,为下阕预留回旋空间。显然,“女无悦己,谁适为容”已另换新意,更适宜作下阕起句,且可弥补“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的偏枯。

  以作意来说,上阕从称道对方(长松,之风,如公)起至送其行(望君之门兮九重)止,自成段落,不落旁意。下阕则从“女无悦己,谁适为容”的感慨,说到廓之沾了祖荫,为朝廷招致,龙飞在天;而自己空有抱负,因不达时务,如鱼沉于水,未免穷处终老。最后复以对方收结。语意周全,脉络清晰,排布有序。

  再就格律而言,《词谱》以苏词为例云:(《醉翁操》)双调,九十一字。前段十句、十平韵。后段十句,八平韵。

  若按《编年笺注》本,则辛词前段共有十二句,十一平韵,比苏词多出两句一韵。辛词后段八句,七平韵,又比苏词少了两句一韵。

  《词谱》虽未列辛词,但与苏词作了比较。说“(辛词)后段第四句‘或一朝兮取封’,‘或’字仄声”,这句话却分明道出了上下两阕文字归属的意见——也是认同《历代诗余》的。

  据上所论,则辛词全文理当如下通读为是:

  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噫送子于东,望君之门兮九重。  女无悦己,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同,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锺。

  《醉翁操》倚声之作流传似乎不多,但词中拗句不少,即使宋人也未必都能精熟能详,故颇有出格者(如上录楼钥第二首),又遑论后之作者(如清初亦有以楼作为式的)。而古代书写既不作句读,两阕之间亦未必留空(如世传苏东坡手书《赤壁怀古》真迹,“一时多少豪杰”与“遥想公瑾当年”两句,即连笔一气直下,不像刻本之上下尚有间隔),且《醉翁操》九十一字,前后两阕字数悬殊(上阕三十九字,下阕五十二字),加之辛词纂辑者不谙此道,师心自用,擅自区划(断为上阕四十七字,下阕四十四字),遂致此误。此固系推测,不中不远。

  那么《稼轩词编年笺注》上下分阕依据何在呢?该书例言云:“辛词刊本,系统凡二:曰四卷本,总名为《稼轩词》,今可得见者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曰十二卷本,名曰《稼轩长短句》,今可得见者有元大德广信书院刊本、明代王诏校刊李濂批点本、汲古阁刊《宋六十名家词》本、王氏四印斋刻本。兹编即依据上述各本,彚合比勘。”

  王诏校刊本手头没有,即取所列其余五种查对,因知《笺注》本分阕之误悉沿自诸书。此外,又查证了十二卷本的景小草斋钞本《稼轩长短句》和四部备要本《稼轩长短句》,以及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排印本,其所载《醉翁操》亦无一不有此误。承讹袭谬若是,诚可叹也!

  记得陆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说过一则故事,大意是有某教官出《易》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

  麻沙本,福建建阳麻沙镇一带所刻,宋版书之劣者。故周煇《清波杂志》谓“若麻沙本之差舛,误后学多矣”。

  考《编年笺注》所谓“今可得见”之汲古阁影宋钞本,则分甲乙丙丁四集,惟甲集为稼轩门人范开手编,有淳熙戊申正月元日自序,其文曰:“开久从公游,其残膏剩馥,得所沾焉为多。因暇日裒集冥搜,才逾百首,皆亲得于公者。以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吾为此惧,故不敢独閟,将以祛传者之惑焉。”据此,梁启超认定甲集“断无丁未除夕以后之作”(《辛稼轩先生年谱》略例),而邓广铭以为“未为精当”(《编年笺注》例言),意在不排除辛词续辑者于甲集中杂入他年之作。今《醉翁操》既作于甲集编定两年后的绍熙元年庚戌(是年范开前往临安),更后此十二年(嘉泰三年癸亥前)始刊入《稼轩词》丁集(又其后四五年而稼轩卒),则必辑自他人之手,却不意有此舛误。

  按范开字廓之,即辛词所称“请予作诗以赠”者。历史弄人,设无此两年时间差,亦必由其手编入集,又何至贻误千载。而此影宋《稼轩词》四卷所据之本或竟是后世诸本之祖,故吾亦将请于诸老曰:

  先生莫是信了麻沙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热点
   第A05版:全国两会•热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3·15专刊
   第A09版:3·15专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人才/招生招聘留学移民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先生莫是信了麻沙本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先生莫是信了麻沙本 2013-03-10 2 2013年03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