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起步价并非新生事物,每年都会有类似的数据被弄出来。虽然名词不同,但实质内容差不多。
诸如恋爱起步价之类的玩意儿,通常都有以下特点:
一、调查样本数明显不够。涉及几十个城市的调查,每个城市的受访者却没有多少,根本不能代表所在城市的真实相关情况。
二、有选择性地选取调查对象。比如恋爱起步价,多半都是调查相对高端人群,不会去贫民区调查,得出的数据自然远远高于绝大多数人的感受。
三、无利不起早。虽然为了显示权威性,调查单位中必有一家看上去很正规的机构,不过真正操办这种调查的多半是盈利性公司,他们干这事当然不会是为人民服务,他们需要的是博眼球。那些离谱的数据肯定会引来无数人拍砖,拍的人多了,眼球经济的目的就达到了,这相当于草船借箭。
上海9964元、深圳8437元、北京8149元……如果按照这些恋爱起步价找对象,那么年轻女孩大多只能留意中年男人了。走上社会不久的男青年,有多大比例可以达标?
现在的婚介联谊活动有个特点,一般女多男少,有的地方甚至达到3:1。按说这完全不符合男多女少的国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象?诸如恋爱起步价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男人大多比较理性,看到高昂的恋爱起步价,骂骂咧咧之余,许多人会暗暗降低标准。男人只要肯将就,绝大多数不患无妻,所以高龄剩男比高龄剩女少。
女人大多比较感性,原本心理价位可能低于所谓恋爱起步价,看到这些数据,顿时会觉得自己亏了,于是暗自“调价”向上靠拢。殊不知这种恋爱起步价并不符合“市场行情”,于是有价无市。除去少数幸运者,其余不肯降价的就渐渐成为了“齐天大剩”。
恋爱起步价这种玩意儿,对于爱情当然是有害的。而且在新婚姻法已经实施的今天,并不一定具有实质意义。不过中国人普遍脱贫不久,心理上依然极度恐惧贫困,所以不重视物质条件也很难。对于那些热衷于炮制恋爱起步价的机构,我们应该呼吁他们多一点社会责任感,没事别胡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