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理解和赞同这种安排。这样可以把老师们动员起来,有益于推荐出活泼的、新鲜的,带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来。事实上,很多优秀习作的传播,正是通过了这样的渠道。有些优秀的小学生作文,甚至走进了教科书,成了正式的教材。
但是,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文章写得好,是作者有天分、靠的是积累、家教,并不是老师指导出来的。
那么,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究竟是什么?怎样的指导是必需的、合理的、有益的?
指导,有“指示教导”和“指点引导”之意。但两者在含义上是有差别的,前者有一种硬邦邦,有在耳提面命下要求执行的感觉;后者则有一点绕指柔,有在商榷讨论中探索前行的味道。我个人更喜欢后面一种提法。
“指点引导”包含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广义的“指点引导”,是老师们或家长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传授有关写作的经验和规律,帮助学生摆脱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和心理困境,走出一条顺畅的习作之路。
他们从不具体地指导学生,某篇文章一定要如何审题,找什么材料,怎样谋篇布局,这样那样地开头、过渡、结尾。而是抓住学会写作的根本性的本领:提倡阅读、组织积累、指点观察、宣扬思考、激励感悟、试探角度……常年累月,不厌其烦地去做,寓作文指导于整体的习惯培养和语文教学之中。
即使是在一堂习作课里,老师仍然避免狭隘的指点,而采用宽泛的引导。意识非常强烈,理念非常明晰,操作手段也十分到位和讲究。
最近看到一个三年级的一堂习作课。习作的内容是关于过春节的。老师出了三个题目:《难忘那个春节》,《我家春节做xx》,《新春心愿》。学生真正的写作时间仅为二十分钟,不打草稿,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稍作修改后就交卷。老师在写作前只统计了一下选择各道题的人数,不作任何特别的指导,让学生按常规,必须写一篇至少分出四个小节的文章来。
了解了整个教学过程,能感觉到,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不断地促使学生自觉地“习得”,而不是被动地“教会”。
学生在从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的过程中,蕴含着三级思维推进。一.看懂题意;二.找寻对应的生活素材;三.确定自己写哪道题最有把握。思考过程中,推进的力度很大,速度很快,几乎是在瞬间完成,这是极有力的在语感敏度的培养中,进行习作能力的训练。
在短短的老师统计,学生举手示意的时间里,小作者们已完成了对真事真情的捕捉和挑选,思维上根本容不下胡编乱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选择好了写作的内容,真情朴实地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长此训练,弄虚作假、矫揉造作的文风,在没有出现之前,就被杜绝了。良好的习作开端,使学生走上正确的习作之道,将会终身受益。
这堂写作课,习作的时间仅为二十分钟,但是习作前“热身”的时间很长,差不多花了四十分钟。一,让学生通过读短文了解春节民俗;二,通过读节选,熟悉冰心与鲁迅两位名人关于春节的记忆;三,通过填空将民间迎春纳福的传统习俗,写成动宾结构的词组;四,通过回答问题,写出对于春节习俗的开放性的思考;五,通过为照片、画面命题的方法,对刚过去的春节进行回顾。
所有的读写内容,都与春节有关,所有的练习设计,都与语文有关。这样的学习,学生实际上是在接受一个主题熏陶,孩子们接触的文字、观赏的画面将视野拉得很宽,也有一定的纵深度。这些内容本身很能吸引小读者,教学气氛一定会很松弛。这样的策略,让习作者形成了一种待发的蓄势。思路打开,水到渠成,学生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了。
等到写作时,老师就不必再赘言了,让学生放开手写就是了。学生在寻找生活材料、酙酌叙述方法、表达心态情绪等方面完全自由自主,文责自负。
从表面上看,老师没有指导,而实际上,老师不留痕迹地完成了指导。这一堂课是包含在平时所有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的,二十分钟写出一篇完整的作品,不可能是无本之木。
老师也要在自我完善中“指点引导”
很多老师形成的共识是:若写作前有太具体的指导,会捆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施展的空间。相反,对学生已经完成的习作,给予恰如其分具体的“指点引导”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评点是以阅卷批改为基础的。老师在阅卷中也会碰到许多来自学生的、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地“脑筋急转弯”,还需解决好来自自身的困惑,才有可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指点引导”作用,若总是以已有老经验来要求一茬茬反映新生活的新习作,往往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
以上文中讲到的习作为例,有一半同学选了《我家过年做xx》为题。这个数据与往届的班级持平。因为春节刚过,记忆清晰,故事手到擒来,不费功夫。但让老师感到意外的是:没有一位同学写老师早就有经验的:《我家过年包饺子》、《我家过年做汤圆》、《我家过年放鞭炮》等往届学生常写的充满年味的老题目。代之而出的是:《我家过年去三亚》、《我家过年泡温泉》、《我家过年看乐山大佛》《我家过年去台湾》……
面对新情况,老师一开始有些发愣。这些题目及文章的内容,缺少传统的“年味儿”。该怎样来评点呢?经过思考和讨论,老师们统一了认识:评判一篇习作的优劣,还是要归到“纲”上,要坚守在是否“真”,是否来自于学生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急速的深刻的变化,过春节的习俗改变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家庭,更愿意把春节看成是又一个长假,看成亲子万里行,放眼看世界的好机会。
学生选择的题目,所写的内容确实是他们今年春节的真实生活,应该被允许、被尊重。至于要与题目中“过年”一词挂上钩,要强调出不是一般的旅行,而是一种过年的新形式,这对综合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要求过高。他们在习作中所述的内容,只要大致在合乎题意的框架里就行了。
如果是五年级的学生用同题写作,就应当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更强调出“过年”的氛围。对三年级学生,我们提倡要反映“年味儿”,但不能作硬性要求,这不符合规律,“越位”了。对学生的要求并非越高越好,合情合理合年龄,才是好的教育。理念明晰了,评点就容易进行了,在肯定的同时,明确发展的方向。
在“真”的前题下,再看故事是否完整、叙述是否清晰、文句是否通畅。既要严格地照章要求,又要有宽容、变通、顺应的心态。老师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接受挑战,完善自己,担当起“指点引导”的责任。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朱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