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大规模的活禽扑杀、陷入冰点的禽类交易,让养殖企业甚至餐饮机构蒙受巨大损失。这样的局面下,社会管理者带头吃鸡,缓解恐慌、提振信心,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值得肯定。
不过,话说回来,疫情引发恐慌,与其说是生物学问题,倒不如说是社会学问题。公众心目中对鸡肉安全与否的判断,并不单纯以专业人员敢不敢吃为标准。需要看到,公众经历或目睹危机后的顾虑心理,总要有一个消解的过程。正因此,除了带头吃鸡这样的“感性号召”,还应在及时公布疫情、细化防控措施、注重公众参与、强化心理疏导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让群众在清楚明白的状况下逐渐放下心理包袱。
消除恐慌与恢复信心,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都需要花些时间。远水不解近渴,带头吃鸡鼓励消费的同时,还需要更直接的干预手段,帮助业者渡过难关。媒体报道,有长沙养殖户闷死2万多只鸡,哭着掩埋后出门打工。大规模扑杀家禽,固然是出于安全考量的必要措施,但十年未变的补偿标准是否应适当提高?政府财政补贴能力有限,但能否通过开发和推广相关的农业保险,分散他们的经营风险?
要从根本上提高养殖者的风险应对力,“末端治理”外,更需长远的“顶层设计”。加强疫病预防和监控体系建设必不可少,但最关键的,还是从产业本身找出路。
从被大量扑杀的家禽,到黄浦江上漂浮的死猪,近期禽类畜类的一系列问题,都与我国传统农业养殖方式脱不开关系。散户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也加大了监控防治的难度。养殖规模小与养殖水平低,正是提升禽类品质、疫病监控防治和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一大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禽流感疫情给相关业者造成巨大损失,但同时也在倒逼我国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从长远看,更需打造出一个“养殖经济升级版”,这才是对全国200万禽类养殖业者、对十数亿消费者最大的负责。
人民日报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