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7号的名气虽不算响,但在论及中国电信业发展的书中,它的出镜率却非常高。这是因为大楼的第一个主人是最早在中国经营电报业务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
第一口螃蟹难下嘴。无论电灯,自来水还是铁路,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洋人的洋玩意儿,一开始都视为邪物。不是疑虑有损健康,便是担心惊扰祖先坏了风水,难以接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认为硕大的中国“牡蛎”已被利剑撬开,是取珍珠的时机了。各国为扩大经济势力范围,纷纷要求在沿海港口铺设电线,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和阻挠。
1869年成立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为了商业利益,无视清庭只许铺设海底电缆的规定,擅自将水线引入上海租界报房,并于1871年4月18日开始收发沪港公众电报的业务。
在靠驿站传递公文的古老中国,电报的出现带来了通讯的革命,让“万里重洋瞬息通。”北京科举考试结果用马要7-10天才能到上海发榜。天津至上海开通电报后,考试结果京津间用马传递,再发报到上海,仅需2天。
法国历史学家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ere)认为1870年代初,轮船和电报的普及扰乱了上海外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电报加快了订货速度,减少了货物囤积,并降低了买方风险。大洋行渐渐失去垄断地位,辛酸的大班们风光不再,而名不见经传的个体经营者却因灵通的讯息而发达了。
大北电报公司的生意当然也日益兴隆,1882年又开通了电话业务。1906年公司委托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建造了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外滩7号。
细心漫步外滩的人会发现“通和洋行”这个名字特别眼熟,在附近历史建筑的铜牌上频频出现。通和洋行创立于1894年,由英籍建筑师艾金森(B.Atkinson)和达拉斯(A. Dallas)掌门,是20世纪初上海滩最具实力与规模的事务所之一。
外滩7号是通和洋行首个西方古典作品。大楼高四层,造型典雅,装饰有大量的希腊爱奥尼克石柱。亮点是一对法国巴洛克式的黑色穹顶,优雅地坐于顶端两侧,与白色的大山花形成鲜明对比。
大北电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于1922年迁往爱多亚路另盖大楼,如今是上海电信博物馆(今延安东路34号)。此楼用来展示上海电信百年沧桑巨变,真是再合适不过。此后外滩7号的主人接连换成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等单位,直到1995年泰国盘谷银行入驻。
今日的外滩7号虽然覆盖着巴洛克穹顶,视觉焦点却是门楣上一个深红色的大鹏鸟标志,异国情调浓郁,在外滩临江建筑中十分与众不同。
这枚人身鸟翅的标志源于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Vishnu)的坐骑迦楼罗(Garuda),也是泰国国徽的形象。巨鸟头顶金色宝塔,双臂弯向头顶的姿势极富戏剧张力。泰国王室常将这个标志作为至高荣誉,颁赠给杰出的公司机构。
盘谷银行1944年由白手起家的华人金融家陈弼臣创办,因对泰国经济的贡献,于1967年荣获了这枚鲜艳夺目的大鹏鸟。1995年入驻外滩金融街的首批外资金融机构中,盘谷银行是唯一一家置换了整座大楼的外资银行。这敢于吃第一口螃蟹的精神,和将中国与世界“万水千山一线牵”的大北电报公司,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外滩7号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今天:泰国盘谷银行
建造年代:1906年
建筑风格:法国文艺复兴风格
建筑师:通和洋行
地址:中山东一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