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
凭借对中国乃至国际神经外科科研及临床领域做出的创新性、引领性贡献,毛颖教授作为9位获奖者中的唯一一位医学界代表,今天荣获首届“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从最早提出上下安全三角的解剖定位,到利用神经导航定位,再到电生理定位,20多年来,毛颖致力于通过结合临床工作的科学研究,持续性地、阶梯式地提升神经外科手术的精准性,最大程度减少神经外科手术对患者大脑的损伤。
在脑胶质瘤中,胶质母细胞瘤是发病率最高、恶性度也最高的脑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仅1年,“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是国际公认的胶质瘤手术治疗策略。但是,由于胶质母细胞瘤呈弥漫性生长,同时大脑密布语言、运动、感觉等各种功能区,传统影像技术和手术显微镜均无法精确分辨肿瘤和脑功能结构,早期功能区脑肿瘤术后致残率高达60%。
在周良辅院士带领下,过去近10年间,毛颖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神经导航外科高新技术,把显示脑肿瘤的普通MRI图像和显示脑功能结构的功能MRI图像通过计算机融合,结合神经导航,创立了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技术用于指导手术,从而做到既提高肿瘤切除率,又保证术后神经功能完好。目前,这项影像介导精确脑功能定位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达42.8%,曾是“不治之症”。自上世纪起,在周良辅院士指导下,毛颖创新血管重建技术治疗复杂脑动脉瘤,“相当于要在头发丝一般细的血管上缝6-8针,把两根血管缝起来,手稍微动一点,血管会破裂”。在毛颖每年600台手术中,有近200台都是这样难治性动脉瘤,1990年至2008年就已完成搭桥手术436例,优良率94.7%,优于国外报道。国外评价“这一独创方法应引起国际神经外科界关注”。 通讯员 戴润明 本报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