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境界,在中国传统中,诸子百家对人生境界有不同的追求:孔子的圣贤人生,老子的无为人生,墨子的兼爱人生,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西方人崇尚理性,他们认为不禁欲也不纵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众说不一。
有人说观鸟也有境界:其一,为种而观。菜鸟级观鸟人最在乎观到鸟的种数,有“一好胜十种”之说,“好鸟”指的是当地少见鸟,意思是说:观到了一只当地不常见鸟,就胜过十种常见鸟了。
其二,随种而观。观到什么算什么,不因鸺鹠而惊喜,不因麻雀而沮丧,一种鸟有一种鸟的特色,一种鸟有一种鸟的可爱。认为观鸟是审美活动,用心才能发现美。
其三,随心而观。最高级的观鸟也许就是最低级的观鸟:专注于眼前的鸟,专心于它的一鸣、一跳、一翥、一驻,心到美到,物我相忘。
我在附和之余,再想补上一条:“用心而观”。
每种鸟有每种鸟的特性:飞姿不同,有的鸟飞姿稳健,有的上下蹿飞;跳势各异,麻雀在地上只会跳,鸽子在地上就能走;观笑翠鸟要听它的“狂笑声”,看鹩哥要闻它的学人语……而且,鸟的吃相也各有其异。
有人会说,鸟的吃相有何不同?用喙啄之、入嘴食之。是的,这只是常态,而不是它的非常态。
在人们的印象中鹈鹕围而捕之、猛禽踩而撕之、啄木鸟打洞啄食、蜂鸟悬空采蜜……这些只是它们的常态,“用心而观”就是想办法观察到我们平时难以看到的鸟的状态,这里说的是要看到它们的非常态。所谓的“用心而观”是随心而观的升华,是刻意去发现、是对“专注于眼前的鸟”的提升、扩展。就吃相而言,若想看到平时习惯栖于林间树枝上采食的鸟,为了生存而像蜂鸟那样奋力悬空啄食,你就得“用心”,了解什么时候它会改变平时的吃相,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能出现这种状态,我认为这是最完美的观鸟方式。
和鸟儿一起飞翔、观者成为迁徙鸟群中的“一员”、能用鸟类同样的视角去观察、去穿越河谷、跨越大漠、去迁徙、同鸟儿一起去完成爱的旅程,那就得用心,就得投入,了解鸟的生活习性、迁徙路线,你要“化身”于鸟群,这样才是真正的“心到美到”。
要观见鸟儿左顾右盼,找寻伴侣,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百般奉承,最终“从奴隶到将军”的诗般画面,就得了解鸟的发情时间、繁殖地点,观者需要敬业,需要有极大的耐心、长时间的蹲守,才能体会到鸟类的整个爱情演绎过程,做到“物我相忘”。
要看到迁徙中的天鹅群急切地降落于冰湖上,啄掉黑额雁羽毛里的冰块、拯救被冻住了的黑额雁的英雄壮举,你就得长期地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念,才有心灵感应、才会情感相连、才能启迪心灵、感悟人生,提升你的观鸟、人生境界……
你有“会当凌绝顶”的壮志,才能观见鸟类让你最惊奇的芳容。
有了“采菊东篱下”的心境,才能和“飞鸟相与还”。
这才是最高级的观鸟,最顶级的观鸟境界。
恕我多言,不知爱鸟人能否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