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2011年全年中国肉类总产量7957万吨,其中猪肉5053万吨,要保障肉品质量和安全,必须通过从生猪养殖到销售终端各环节的技术提升和构建全程质量控制来实现,基于RFID技术的可追溯系统是强化肉类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不过,依赖进口的RFID技术产品成本高,极大限制了国内养猪场的大规模应用。从2006年开始,谢晶带领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基于二维码的电子芯片,用于猪耳标以及屠宰场里的电子挂钩。最终,每只猪耳标的成本从三四元下降到一元以内,接下来还会继续下降,这让分散养殖户里的一猪一标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还研发了适用于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各环节不同需求的信息载体,以实现不同环节信息的无缝连接。各环节间信息可自动录入与转换,一旦有人有意篡改监测数据将暴露无遗,并实现猪肉产品溯源自动化信息采集。
在猪肉产品冷链环节,研究人员重点开发了生物保鲜、冰温贮藏、气调包装等保鲜技术,使冰温(-1±0.5℃)保持猪肉的一级鲜度达19天,冰温结合高氧(80%O2)或高二氧化碳气调(80%CO2)冷却肉的保质期可达24天,显著延长了冷却肉的货架期。而且,提出猪肉气味识别、货架期预测模型等品质动态监控技术,研制了冷却肉货架寿命无线传输设备。
谢晶告诉记者,整个项目成果包括了猪肉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标识及识别技术与装备,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和快速追溯,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