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捧杀棒杀
推优秀作品
“现在很多评论,要么捧杀要么棒杀,不负责任。不要一味说好,也不要一棍子打闷。”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说,“有健康积极的文艺评论,才有健康和谐的文艺生态。既要指出别人的缺点,还要帮助它解决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批评,要以健康积极的文艺评论来催生健康积极的文艺作品。”
针对那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和体制外的、主流之外的、个性鲜明的文艺工作者和作品,毛时安提出要对其有更多关注。另外,他也提出“要不遗余力地、不吝版面地集中力量推荐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
热点不缺位
声音要权威
文艺领域内所涉及的门类很多,“地盘”很多,相应而言,其中包含的热点也就多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认为,面对热点,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缺位,新民晚报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表示,作为主流媒体,新民晚报不能混同于新媒体和自媒体,对待热点话题和事件,未必要急于发声,而是要发出足够权威的声音。他说:“大家都希望文艺评论能够观点犀利,像炮弹般猛烈,这就更需要精准、到位,急于发声表态,往往因调查不够细致而在权威性上欠缺。”
观点要犀利
文字要平实
具体落实到新民晚报如何办好文艺评论,不少与会者认为,评论文章观点要犀利、文字不妨更百姓化些。
上海大学副教授、影评人刘海波认为,新民晚报的文艺评论必须要有旗帜鲜明的态度,有学术支撑的见地。《上海戏剧》主编胡晓军说,“既不迁就读者,也不低估读者。观点、文风要多样,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戏剧评论家、新民晚报老记者翁思再回忆起当年赵超构、束纫秋等一批老报人的评论风采和特点。他说:“如何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写出读者喜欢的评论?我给自己提要求,要写出属于晚报个性的稿子,多用形象思维写文章。”
王似频联系到他所专攻的严肃音乐领域,提出“要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话写文章”。
本报记者 罗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