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本报文艺评论纷纷支招——~~~
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本报文艺评论纷纷支招——~~~
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本报文艺评论纷纷支招——~~~
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本报文艺评论纷纷支招——~~~
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本报文艺评论纷纷支招——~~~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本报文艺评论纷纷支招——
权威·犀利·平实
罗震光
■毛时安
■王纪人
■郦国义
  这是一个媒体飞速发展的年代,新民晚报作为一张主流媒体的报纸,不仅要和同为纸媒的传统媒体竞争,还要应对新媒体乃至自媒体的挑战。如何调整是一门学问,而落实到文艺评论上,道道也不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支招,出谋划策。

  不捧杀棒杀

  推优秀作品

  “现在很多评论,要么捧杀要么棒杀,不负责任。不要一味说好,也不要一棍子打闷。”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说,“有健康积极的文艺评论,才有健康和谐的文艺生态。既要指出别人的缺点,还要帮助它解决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批评,要以健康积极的文艺评论来催生健康积极的文艺作品。” 

  针对那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和体制外的、主流之外的、个性鲜明的文艺工作者和作品,毛时安提出要对其有更多关注。另外,他也提出“要不遗余力地、不吝版面地集中力量推荐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

  热点不缺位

  声音要权威

  文艺领域内所涉及的门类很多,“地盘”很多,相应而言,其中包含的热点也就多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认为,面对热点,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缺位,新民晚报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表示,作为主流媒体,新民晚报不能混同于新媒体和自媒体,对待热点话题和事件,未必要急于发声,而是要发出足够权威的声音。他说:“大家都希望文艺评论能够观点犀利,像炮弹般猛烈,这就更需要精准、到位,急于发声表态,往往因调查不够细致而在权威性上欠缺。”

  观点要犀利

  文字要平实

  具体落实到新民晚报如何办好文艺评论,不少与会者认为,评论文章观点要犀利、文字不妨更百姓化些。 

  上海大学副教授、影评人刘海波认为,新民晚报的文艺评论必须要有旗帜鲜明的态度,有学术支撑的见地。《上海戏剧》主编胡晓军说,“既不迁就读者,也不低估读者。观点、文风要多样,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戏剧评论家、新民晚报老记者翁思再回忆起当年赵超构、束纫秋等一批老报人的评论风采和特点。他说:“如何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写出读者喜欢的评论?我给自己提要求,要写出属于晚报个性的稿子,多用形象思维写文章。” 

  王似频联系到他所专攻的严肃音乐领域,提出“要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话写文章”。 

  本报记者  罗震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人才专版/留学招生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6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8版: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10版:招生移民/人才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保持纯洁性 点评要精准
权威·犀利·平实
《过界》戛纳全球首映收获好评
李保田再演“神医”喜来乐
今晚电视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8权威·犀利·平实 2013-05-22 2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