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南京一12岁的男孩上学路上被泼硫酸,身心遭受巨大伤害。施害者蔡某一度是孩子母亲的男朋友。我不懂犯罪心理学,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该如何伸张未成年人的正当权益,只想就此事折射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谈些看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生活打拼,渐渐变得务实而理性,但遭遇非常事件或权益受损之际,仍容易气血翻涌,激情满溢,全然不管由此带来的后果。情嘛,说时迟,那时快,就是要烧穿心扉的感觉。报仇嘛,就是要痛快淋漓,置于死地而后生。妥协?包容?打了左脸给右脸?统统靠边站。于是,成筐的鸡蛋、成打的啤酒瓶都是武器,恶言恶语恶形恶状更是批发零售不亦乐乎。问题在于:以仇恨对仇恨,以误解换误解真是解决争端的好办法吗?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到国际关系,小到鸡零狗碎,理性的价值判断总是罗盘,而任情任性的发泄和愤怒只是大风。如何拿捏好激情与理性的关系,如何使情感的大风不致冲垮理性的堤岸,被逮捕的蔡某不得不反思,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三思。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身边熟悉的中国人一直在尝试勇敢无畏和实用理性的无缝对接,有着惊人的弹性。龙应台说这种弹性就像水,碰到山就往谷底流下去;也像草,遇到石砖就从缝里钻出来。切入超车、蛇行换道,高速公路实在堵得人胸闷的话,路肩超车!路肩也可以成为大道!当然你可以说他们违法乱纪,但难道不是很实用很理性的吗?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山不转水转的伸缩自如,这种蔑视陈规的性格,认准目标不管不顾的闯劲,不也是中国经济进步的种子吗?但我相信要从这样看似实用的无畏无惧和理性选择中找到笃定的规则程序和心灵的宁静,还需要长长的路径。
至于世间男女的情爱纷争、“恨屋及乌”,当然不是理性和文明可以全然罩得住的领域,但是距离感还是可以追求和领悟的。有些男女交往到最后落个惨淡结局,只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彼此之间适度的距离。是夫妻,可以是耳鬓厮磨的零距离,也可以是灵肉结合的负距离,不再是夫妻,最多也只能是一张餐桌的距离。一张餐桌,就是彼此之间的楚河汉界。执着追求又随顺自然,云在晴天水在瓶。做不成情人,反目成仇,殃及无辜,就是极端非理性的行为了。
话说回来,要使每一个中国人过上合乎情理的生活,依法依规的社会环境也很重要。如果逐利益,但是有度;有权利,但是也有畏惧;穷苦,但是有保障;无力,但是有安慰,那么任何人的情绪都会比较平和宁静。而平和宁静,是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的文明形象,也是理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