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爱的水
榛 子
  榛 子  

  常识告诉我们,子弟兵每到一地,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帮老乡挑水,水到心到。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两条。其一,简便易行,村中井里可取,不似上山砍柴那般费周折;其二,水于百姓的日常,相当重要。

  一个人上秤百十来斤,水就占了其中的九成。人说开门七件要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都要水来相佐。前二者,柴与米,若没有水,柴也无用,米也只能炒着吃。后五者与水,根本就是相辅相成,依水而生。可见水的重要,不在七件事之下。

  早年我在那个煤矿,有一条河,其名怪异,叫个“旱河”。“河”而“旱”者,自相矛盾。这条河平时无水,只是雨季到来,山洪发作,才有黄汤流过。原来这只是一条人工渠道,雨季排泄山水而已。北面山上的煤矿,有采空的凹陷区域,若山水存积于此,威胁就大了。由此可见,水要是到了不该去的地方,就不是利,而是大害。

  十岁出头,第一回做男子汉,就是挑水,趔趔趄趄两大半桶,挑到家里气喘脸红,倒进水缸,非常自豪。严冬季节,工村的水龙头下积成冰坡,挑水成为难事。水桶接满不能就挑,那会摔你个大马趴。要将满桶的水,顺冰坡“出溜”到平地,也是一门绝窍。

  北方水硬,到了阳历十月底,刷锅洗碗就要添热水,否则冻手,也洗不干净。若有停水,事先告知,家家赶着挑水存水,忙忙碌碌。

  矿区南边有一小山,高不过佘山,却不叫山,叫“水源井”。那里地下水丰沛,由水泵抽到高处,通过管道输往四面八方。那时民居与办公多为平房,小山的高度足够,成为天然水塔。

  插队的时候,我们大队就在老哈河畔,土地皆为上水良田,比较富庶。那年冬季,突然说要修扬水站,且是三级扬水。各队抽调精壮劳力,挖沟渠,堆土方,抬预制板,成为“农业学大寨”之重要项目。

  紧靠河边,修什么扬水站?原来从前浇地都靠灌渠,百里之外红山水库之水,通过灌渠引来,一路损耗颇巨,以后要就近取利,抽老哈河的水来浇地。

  一个月下来,土方堆得如高楼,远景听来相当壮观,谁知上头又有分歧,最终不了了之。

  重新做回上海人,感到水之难吃,漂白粉的味道极重。从这点来说,我为居住黄浦江上游的松江而庆幸。报上说,合格的自来水烧开,对人体最宜,胜过所有纯净水,我相信,便在水质上动脑子。用过便宜的净水器,水龙头一开如风扇般转动;也用过贵的炭管净水器,后来都弃用了。

  我住五楼,从前用水箱水,水质堪忧。唯一的好处是,停水不受其扰。四楼以下邻居,纷纷上来“借水”,我是来者不拒,仿佛回到朴素年代。后来不吃水箱水了,我心大悦。那年冬天突然小区停水,提着塑料桶下楼,到处找水龙头,却见早有消防车开来送水,居民纷纷排队,说说讲讲:不知要停多久。不想很快恢复供水,一切如常。

  闲时泡一杯茶。忙里偷闲洗一把脸。亲爱的水,它是这样体恤你,拧开龙头就温柔流淌。如果你从没感到水的烦恼,那就为生活庆幸吧;如果你惦记水了,甚至为水担忧,反倒是麻烦来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8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风云人物/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热点聚焦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问答基辛格
恰逢这趟车
亲爱的水
都江堰
贺高式熊先生 鲐背之年登黄山
老爸老妈
我的迪士尼梦想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亲爱的水 2013-06-24 2 2013年06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