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异军突起
近年来,影子银行在中国异军突起。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银行体系融资功能的缺陷,但本身又有规避监管的特征,可能酝酿新的金融风险。
华泰保险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明浩认为,利率的双轨制其实是影子银行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条件,金融市场化不充分,其实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不协调。我国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当前一个突破口,利率和汇率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同时表示,想从根本上解决影子银行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市场化管理原则。无论是流动性过剩也好,杠杆也好,还是资产错配也好,利用市场的力量,完全有能力做出合理的调整,并且会减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冲击。他总结说,要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不是让每一家金融机构都不出问题。
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中国的影子银行到底有多大?摩根大通做过一个研究。官方有一个非常低的数据。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说,如果把影子银行的信贷行为都包容进来的话,中国的影子银行是36万亿元,占GDP70%左右的水平。市场普遍的反应是“这个数字怎么这么高”。他澄清说这个数字并不高,20国集团影子银行体系占GDP的比例平均是110%,这么一比较,中国的影子银行不是太大,而是太小,完全有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比较担心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在过去几年发展的速度太快,太快的过程中影子银行没有起到大家希望它起到的作用,就是补充目前银行体系中的不足问题,更多伴随而来的是风险的加剧。
解决途径放开利率
朱海斌觉得,中国过去一二十年内,金融改革步伐非常缓慢,利率市场化远没有完成。另外央行对银行贷款总量有限制,对地方政府借贷或是房地产公司借贷有限制。其实可以让银行本身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来控制风险,而不是禁止银行往这个方面发展。银行体系对房地产贷款收紧减少,而经济在持续发展,大量的资金需求就被迫走向了非银行体系的渠道。
一季度以来,人们看到社会融资规模的膨胀非常快,但是经济数据仍然疲弱。朱海斌认为,这说明相当多的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他个人的解读是央行希望把金融体系里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虚高的那一部分挤出来,最终让其流向实体经济,比如三农、小微企业等。如果政府希望扶持部分行业的话,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经济结构性的改革或是开放民间资本投资,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做得最好,而不是硬让银行给某些行业提供一些信贷支持。
他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利率市场化是目前解决影子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最终解决途径。如果银行放开存款和贷款利率,央行取消银行的指导性意见,包括行业的贷款指导跟总量指导,这个时候影子银行的信托和理财业务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本报记者 谈璎
主持嘉宾
袁满《财经》杂志金融主管编辑
演讲嘉宾
严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蔡洪平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亚太区执行委员会委员赵明浩华泰保险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鲁政委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蒋永祥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