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星,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上海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市青企协副会长。
这是一位“70后”的金融机构掌门人。毕业后在团市委工作多年,曾作为队长参加第四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工作,历时半年。2005年加入中国人寿,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分支机构工作。
企业介绍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公司始终占据国内保险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被誉为中国保险业的“中流砥柱”。国寿上海市分公司共有员工和销售队伍近8000人,主营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医疗保险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四大类近二百个险种。
共同问题?
您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有何期待、建议?当前哪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使命,是上海金融业的愿望,也是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些年,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即使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也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健的发展步伐。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充满期待,希望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一个“开放、平衡、完整”的国际金融中心。
首先是市场国际化。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机遇,为金融市场向全球开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带来金融产品的创新,为金融市场建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次是机构顶层化。这是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提高决策机构的在沪数量,进一步创建金融机构上海总部,特别是吸引更多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上海。
第三是影响全球化。对外要有领导力,成为全球金融的核心和象征,发布的各项信息都具有国际权威性;对内要有集聚力,能够吸纳全球更多的金融产品、资金和人才到上海来。
从全球来看,能够称得上“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屈指可数,比如伦敦、纽约,而且这些城市都经历了长期的金融历史沉淀,可以说是集天时地利人和。目前,上海与这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硬指标来看,家大业不大:比如外资机构还不够多,难以实现全球资金的集聚和调配;比如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甚至处于分割状态,特别是金融现货市场和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不发达。从软环境来看,竞争力不强;比如政策支持还不够,包括法律法规的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等,要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似乎还欠一口气;比如人文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思维模式、企业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意识等方面,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