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看,中国其实不缺银行,不缺证券公司,也不缺保险公司,但是为什么大家对互联网金融如此感兴趣?它一定是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带给金融的服务对象不一样的体验。
拥抱大数据时代
第一,数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市场的效率,最终达到最优。但是今天有了互联网,我相信亚当斯密在他写《国富论》时没有想到人类的行为包括采购行为、支付行为是会留下很多痕迹的。由于有了很多数据,所以对决策来讲,可以让计划变得更科学。很多人认为计划一定是错的,其实不对,有了大数据后,计划可以让效率更优、配置更好,而不是仅仅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阿里巴巴每天产生数据500个T,数据量非常大,可能是所有股份制银行建行以来所有数据的总和。这些数据能提供很多信息。
移动互联网兴起
第二个,移动支付。现阶段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移动互联网,手机会如何改变世界,手机时代会诞生谁?谁都有机会。终端无线化,手机会解决一切问题,而这种应用趋势也会给金融创新带来相应的机会。
此外,年轻人的消费特别是90后的消费和中产阶级对于财富的保值增值,将成为非常庞大的金融需求。同时,接下来十年国内小微企业只会增长,而不会减少。美国每千人小微企业是92家,我们现在是32家,我们认为可能未来增长到每千人50家。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我们认为是一片蓝海,是所有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从业者可以共享的蓝海。消费者金融、理财、支付、信贷,这些都组成了这一片蓝海。
互联网金融“尝鲜”
面对这一机遇,阿里平台跟金融机构不是一个竞争关系,更多的是融合和互补。现在已有150家银行在阿里平台上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现在,阿里平台上有近20多家的开放式基金,加上7、8家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同样,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将近有十多家保险公司来提供车险、平台险、保险服务。
接下来三年,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将有300家左右的金融机构会集聚在我们阿里巴巴平台上,为这些年轻人、小企业提供服务。但这些金融服务背后,不是阿里巴巴提供的,而是阿里巴巴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和这些金融机构互相生存,互相依赖,共同前进。
当然,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崭新的事情。而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创新行为?诚然,需要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包容创新,给予鼓励,只要在创新不闯祸的基础上,能够给更多试错的机会。
上海无疑是国内金融业、互联网行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金融人才、互联网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我相信,这两个行业能在上海这个城市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而我也希望,上海的地方监管部门、社会能给予这些创新更多的鼓励、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