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社会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31个爸妈和3503件贴心“小棉袄”
■ 遇上好天气,一群贴心的孩子带着“妈妈”们出门看风景  瞿惠德 摄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宋忠伟

  期盼子女“常回家看看”,是父母永远的愿望。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31位孤寡老人没有亲生子女,但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27队的学员们,18年来一茬接一茬“常回家看看”,接力认养,竭尽孝心。已毕业的35期总共3503位年轻军官学员,如同3503件“小棉袄”,温暖着这些孤老的心。

  福利院所有孤老

  现在都有儿有女

  1995年3月3日,时任该队政治教导员的孟庆安带领新入校的学员,到驻地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义务劳动。得知有些孤寡老人晚年生活比较孤单,他与队长张志华商议,决定认养3位年纪较大的孤寡老人为学员队的“妈妈”。

  “解放军认妈妈来啦!”消息迅速传遍了福利院,老人们都兴冲冲地围拢过来。97岁的张锡度、86岁的夏阿花、84岁的刘惠芳穿戴一新,军地双方领导郑重地在“认养孤老协议书”上签名。旧社会曾在纱厂做童工、参加过工潮的刘惠芳喜极而泣:“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让我们这些孤老太晚年有了这么多儿女。”那一晚,3位老人的灯亮到很晚……

  学院政委程建国少将介绍,六款协议落在纸上,更刻在历任学员队干部的心里。18年来,该队番号几经变化,队干部先后换了19人,但始终做到关爱老人的责任不变、行动不断。

  春夏秋冬,“兵儿女”们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从最初认养3位“妈妈”,到如今同时认养20位“爸妈”,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所有孤寡老人,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75岁,全都过上了“有儿有女”的幸福生活。

  2008年冬天,80岁的吴金娥老人患癌症要手术治疗,急需一笔资金,队干部和学员们自发捐款近7000元。从联系医院,到轮流陪护,直至老人去世,学员们忙碌了5个月。

  老人们把自己的身后事都放心地托付给“兵儿女”们。1995年秋,刘惠芳老人卧床不起,队干部和学员轮流在床前伺候她。老人拉着队干部的手说:“我走后,你们一定要来送我呀!”追悼会那天,遵照老人的心愿,99位“兵儿女”人人胸戴白花,抬着花圈走进灵堂,并护送老人的骨灰盒到墓地安葬。之后,他们以同样的方式,相继送走了12位老人。

  “兵儿女”一茬茬

  “小棉袄”真贴心

  “儿女们来看妈。看了一春又一春。儿女们都是妈妈的小棉袄,温暖着妈妈年老的心。爱心是一把梳子,梳理着厚爱,梳理着真情……”著名军旅词作家薛锡祥被“兵儿女”的故事深深打动,专门为他们创作了这首诗。

  学员27队是基层政治指导员培训队,学员回到部队是一线带兵人和基层“党代表”。学院院长蒋乾麟少将告诉记者,政治学院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政治合格,思想品德优良。27队把认养孤老的活动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有效培育了学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感必速”。18年里,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人们总能看到一支队列整齐的军官队伍,拎着滋补营养品、糖果糕点和水果走进福利院的大门。每次来,“儿女”们都要帮老人按摩、扶老人散步、给老人表演节目。每当这个时候,老人们的房间里充满欢声笑语。孤寡老人们无法记住每个“兵儿女”的模样,只知道穿军装的年轻人就是自己的“小棉袄”,只记住了“小棉袄”们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幸福。

  为确保这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27队建立了“真情不断线,厚爱续前缘”的“五个一”制度:入学第一课,队干部给新学员讲认养孤老的故事,让孝亲敬老的传统薪火相传;新学期第一个党日,队干部带领新学员到福利院举行认养仪式,让为民爱民的宗旨通过“爸爸”“妈妈”的呼唤,变为切实的行动;每学期开展一次爱心捐赠活动,为老人积攒一点零花钱;每周到福利院看望一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毕业前集体到福利院真情话别,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学员们回到部队,心中依然惦念着这些老人。有一位学员的未婚妻到杭州出差,他专门嘱咐未婚妻一定要在上海下车,带上礼物去福利院替他看望老人。学员吴昊结婚后,专门准备了3套结婚照,托同事带给老人,让老人分享喜悦。秋天,老人便会收到毕业学员寄来的大枣、核桃等特产;冬天,老人会收到毕业女学员寄来的围巾、手套等保暖用品。

  就是转业到了地方工作,或是岗位调动了,“兵儿女”还是忘不了这些孤老。该队第三任教导员杨勇转业多年后,依然与当年认养的“妈妈”保持着密切联系,逢年过节常带着礼物去看望。该队唯一一任女政委张伟离任后,自己又认养了福利院一位孤老和地方一位残疾老人,每年掏钱资助,直至两位老人去世。现任队长郑炜接任以来,已带领10批学员共800余人,前后认养22位孤老。五年里的每个春节,他都带着妻子、儿子到福利院和老人们一起过年,让老人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和欢乐。

  孝亲故事传四方

  女摄影师成粉丝

  “兵儿女”心里装着“爸妈”,“爸妈”心里也挂念着“儿女”。每逢学员毕业,老人们总是别出心裁地送一份礼物做纪念,或是一双鞋垫,或是一个手绢,或是一幅画,寄托着“父母”的一片深情。第七届学员临毕业时,朱惠珍老人想了好几天,和其他两位老人用攒下的钱,买来99条洁白的毛巾,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一针一线地在每条毛巾上绣了三颗红五星。朱妈妈告诉记者,是“红五星”使她们在年迈时有儿有女不孤单。(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学员们孝亲敬老的所作所为,不仅感动着福利院的老人,同时也影响着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老人的子女。

  福利院领导说,他们的工作人员经常议论,“解放军和孤老们非亲非故,都能真心实意地对老人,我们更应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福利院的其他老人也喜上眉梢:“解放军的行为,让许多子女来探望的次数明显增多。” 

  相继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国际饭店、杨浦交警支队等20余家单位,与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签订了敬老协议;杨浦区中心医院、杨浦妇幼保健院、杨浦区图书馆等17家单位与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签订了助养孤老协议;上海越剧院、金盾艺术团等单位与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签订了结亲共建协议。

  上海滑稽剧团的编导根据“兵儿女”的事迹创作了“上海说唱”,在上海市民中传扬。滑稽演员计一彪到福利院慰问演出时,当场认养了一个“妈妈”。

  过去,学员们每周都要乘坐59路公交车前往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巴士一汽公司的领导得知情况后,专门向27队学员们送上了“双拥共建乘车卡”。

  一位叫瞿惠德的女摄影师,今年已经84岁高龄。十几年前偶然目睹学员们照料孤老的场景,举起相机就拍。未承想,这一拍就是十多年。学员们拿到她送来的照片表示谢意时,她总是认真地说:“应该感谢你们,你们付出的人间挚情大爱,是我这么多年坚持拍摄的动力源泉。”

  学员27队这个光荣的集体,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首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今年3月被评为“全军学雷锋先进单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家装专版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交房半年多 “毛病”真不少
双胞胎哥哥杀害弟弟及侄儿
11岁男孩坠入窨井身亡
骗子盗取淘宝购物信息 假扮卖家反复骗取货款
坐展台抠脚 躺沙发酣睡
民宅爆燃两人重伤
【超市门前黑车猖獗】
31个爸妈和3503件贴心“小棉袄”
报料方式
新民晚报社会新闻A0431个爸妈和3503件贴心“小棉袄” 2013-07-28 2 2013年07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