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他是嘉祐二年的进士,先在真州任军事推官,后经曾公亮推荐在集贤殿任校勘。当时集贤殿由王安石主持,两人在交往中,王安石对吕惠卿通晓世务的能力十分赞誉,吕惠卿则四处宣称:“我吕惠卿读儒学,只知仲尼(孔子)可尊;读佛经,只知佛之可贵;而今,我只知介甫(王安石)之可师。”王安石也向宋神宗作了郑重推荐:“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先学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
在“熙宁变法”中,“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助役法、农田水利法,具体内容均由吕惠卿亲手拟就。吕惠卿在主管司农寺期间,成绩卓著,为上办事,十分认真。因此宋神宗对他很放心,尤其赏识吕惠卿口才了得,博学善辩。吕被任命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后来又任国子监、军器监的主要官员。由于韩琦、司马光等大臣反对新法,抓住河北推行青苗法时,曾用“强配”,并收息二分。宋神宗对此政产生犹豫:“朕始谓(青苗法)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宋神宗一表态,王安石“称疾居家”,奏请罢职。这时,任“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吕惠卿充当了主角,他由王安石力荐,任参知政事(副相),配合宰相韩绛掌管朝政。
司马光曾向宋神宗进奏:“惠卿憸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宋神宗听不进去。司马光又告王安石:“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王安石为此很不高兴。
不料,王安石罢相不久,吕惠卿就使出两招,一是借郑侠上《流民图》,指使其心腹诬告王安石弟弟王安国,并借李世宁一案败坏王安石名声。二是把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信偷偷交宋神宗阅,王安石信中一些措词引起宋神宗反感,吕惠卿大行挑拨离间之实。
宰相韩绛看穿了吕惠卿的计谋,便上奏宋神宗,请王安石复相。王安石复相后,认为吕人才难得,依旧任用吕惠卿。这时吕惠卿羽毛已丰,他大肆排斥异己,扶植亲信,把其弟吕升卿、吕和卿和妻弟方希觉提拔到重要位置。同时,利用权力大肆置办田产家宅。由于他私心太重,连宋神宗也看不下去了,他告诉王安石。王安石居然听不进去,宋神宗只好把吕惠卿多次诋毁王安石的进言,原封不动告诉王安石,王安石这才大为吃惊。
这时,几位依附吕惠卿的朝臣也弹劾吕惠卿,吕惠卿被贬出京。宋神宗因吕惠卿母亲卒,恩施其五万钱让他治丧。不料吕惠卿上书,要求再增补1万5千钱。大臣苏辙曾如此总结吕惠卿:狡辩奸诈,诡变多端,兴起大狱,诬陷公卿。尤其吕惠卿当年投靠王安石时,态度恭敬如学生对恩师,儿子对父亲。其父吕畴病逝,王安石还为其作墓志铭,但王安石一罢相,吕惠卿则视之为仇敌,不遗余力辱骂诬陷。故王安石在晚年为之深悔,斥吕为“福建子”。
吕惠卿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做官53年。由于吕惠卿诋毁王安石,后来的执政者皆不敢用他,他一直在朝外辗转为官至死。而吕惠卿虽在“熙宁变法”中有功绩,但他恩将仇报对王安石。故时人曰其“憸”。憸者,巧言谄媚者也。
吕惠卿在《宋史》中列入“奸臣传”,此论后人亦有分歧,但吕惠卿对王安石前后态度之大变,终究令士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