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开源才是正途
形象地说,家庭、企业如果建起一座座“发电厂”,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能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有很大好处。但是,至今对分布式电站所发绿色电力的补贴数量及年限都没有确定;在一些地方,办理并网发电手续的障碍仍然很多;这样一来,社会资金就很难进入分布式发电领域。
再如,中西部近年建起不少上兆瓦的光伏项目,但由于没有及时落实补贴政策、解决电力出路,不得不经年累月地“晒太阳”。一些大中型光伏企业,因此导致大量资金受困而面临破产边缘。因此,光伏产业当下的困境,并不只是外部美欧“双反”所致,更多的还是要从内部能源体制上找原因,这才是正途。
如何使用缺乏细则
贾念(化名)是上海一家太阳能系统集成供应商的业务员。“我们企业在行业里比较另类,几乎是最早主攻国内应用市场的。”贾念回忆,2009年开始,就不断有个人和企业想咨询安装分布式发电系统。去年10月以后,咨询的人就更多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上,他发现由于政策不明朗、没落地,分布式发电的应用门槛依旧有点高。
其一,补贴金额和期限都没有明确。比如,一个1兆瓦装机量的光伏项目,投资成本为900万元,按照现在流传的补贴版本,1度电的发电收益是0.65元的工业电价加上0.45元的度电补贴,一年收益110万元,9年能收回成本。但目前,补贴是不是0.45元,能补到什么时候,都没有明确。这就导致企业或个人不敢投资,不知道何时能收回成本。
其二,安装门槛高。有的企业用户装机量非常小,只有100千瓦,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定,100千瓦以下的不需要核准,但有些基层电力企业却要求申请者提供发改委批文才接受申报。此外,目前国家尚未开放光伏电力并网验收的安装资质评审,导致许多有心参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企业无法承接分布式电站的建设任务,这就大大限制了上海和全国各地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