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是稀罕物。摇着葵扇、纸折扇、檀香扇、鹅毛扇等各式扇子在弄堂口、马路边乘风凉,是盛夏夜晚一道长盛不衰的风景。
大楼里有个邻居老王,乡下老婆来信了,就会把我叫到他的小屋里,给他念信,替他代笔写回信。完事后,常会给我讲他早先在洋行里当差的往事,有时还会蹦出几句洋泾浜英语。我一直不明白,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当年在洋行里是怎么当差的,但那架老式台扇似乎在说明什么。见我注意电风扇,他得意地说:“华生牌。”一直没见那台风扇转动过。他说坏了,没去修。老大楼里的房间大都不见阳光,夏天倒也不怎么热。那台不转的华生台扇,一直静静安放在窗台上,像是一种历史和时尚的显摆。
后来我进机关工作,也是在一幢老大楼里,而且是一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夏天大楼里依然能感到丝丝凉意,很少受溽暑的困扰。办公室房顶,有架木制老式吊扇,虽说转动时会有咯吱咯吱的响声,但在打蜡地板上铺条草席午休,望着房顶四翼厚实的木制风叶不紧不慢地旋转着,享受着习习凉风,真是惬意透了。有时会想,这架老式吊扇会不会是华生牌的。后来听说这幢英国人设计的老楼,当年很多建筑材料和设施都是从英国运来的,那这架老式吊扇会不会也是远道而来的?有时又会突发奇想。
那些年,电风扇一直是计划产品,只供应单位购买,还有相当一部分要出口创汇。从档案中可看到当年电风扇供不应求的情况。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在1979年的一份报告中告急:上海交电站已将必要的周转库存量电风扇全部售光。报告中说,华生电风扇厂生产的华生牌电风扇已远销68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生产32.6万台,其中出口13.74万台,一年的积累相当于可办两个现有规模的电扇厂,1979年争取生产40万台。到1981年,全市要生产100万台电风扇。上海市教育局1979年在一份分配电风扇的文件中,提出已落实的1100台吊扇和200台台扇的分配原则:主要解决中学、幼儿园,酌量分配给小学,使用范围为实验室、电化教室、食堂,各教育局机关不得留用。根据史料记载,1981年上海电风扇生产厂家已增加到80多家,全年生产电风扇达150.38万台,电风扇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那时电风扇流行的牌子,除了华生牌外,还有旋风牌、舒乐牌、三角牌、方塔牌、葵花牌、海狮牌、象牌等等,品种除了台扇、吊扇、落地扇外,还有鸿运扇。那时有句广告语很流行也很时髦:“小骆驼走进大上海”。来自江苏吴县一家防爆电机厂的骆驼牌电风扇在上海市场上很紧俏。或许是当年邻居那款老式台扇留下的印象,我对电风扇有“华生”情结。终于搞到一张厂家直销的华生落地扇票子,兴冲冲用黄鱼车从厂家搬回了造型别致、带有琴键式开关和定时器装置的华生落地扇。那时我已从老楼迁到新村里居住,这落地扇成了全家消夏的好帮手。
不知不觉,这夏比以往来得长,而且高温天越发多。渐渐地,电风扇酷暑难当,空调器开始步入家庭。以前只有在高档的电影院里才能享受的“冷气开放”,现在“搬”到了家里。争相购买的电风扇“退居二线”, 生产电风扇的厂家自然也冷落了,连“华生”也不例外。1990年,华生电器总公司本部出现严重亏损,面临严峻的局面。
如今,500多卷华生电器总厂的档案已被上海市档案馆接收珍藏。1909年,在一家洋行做账房的杨济川,结识叶友才、袁宗耀共谋制造电器产品,首先从家用电扇开始;1915年,中国第一台电风扇诞生;1924年,华生商标电风扇正式投产;1987年,华生牌电风扇年产111.1万台,创历史最高水平……电风扇的历史,将长留在城市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