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生吃过海里江里河里的各种鱼不计其数,烹饪的味道各有千秋,唯有在老友家中吃的那顿绥芬河滩头鱼宴最难忘。
饭前,我们听老友津津有味地讲起当地久负盛誉的滩头鱼繁衍规律和习性:这种鱼学名叫亚细亚陆鱼,是一种生在河里长在海里溯河回游性鱼类。每当绥芬河河面解冻,滩头鱼便从日本海的阿木尔湾沿着老爷岭和太平岭沟岔之间的绥芬河谷游来。因为两岸山势陡峭,河流曲折迂回,河床落差大,河滩多,水流湍急,河床底质为石砾、卵石,水质清澈透明,很适于滩头鱼产卵的习性需要,所以从4月至6月,成群结队的滩头鱼分三拨游入绥芬河繁衍后代。第一拨4月初绥芬河刚解冻便长途跋涉而来,别看数量少却很有特色,鱼身两侧各有一条宽宽的桔红色条纹,阳光下金色耀眼,被当地鱼民称为金滩头。第二拨是在5月初,游来的鱼体侧条纹呈银白色,故称银滩头,个头稍大于金滩头。这两拨鱼的数量不多,个体较小,一般一斤左右。进入6月第三拨鱼来了。这拨鱼不仅个体达一斤以上而且数量也多,身体条纹是浓黑色得名黑滩头,人称黑大个。这拨鱼过后便戛然而止,一年一度的滩头鱼汛也随之结束。
老友还在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老伴将一大盘热气腾腾,散发着浓烈鱼香的红烧滩头鱼端上了八仙桌,随后又端上清炖、油炸油煎做法不同的鱼。对我们说:“你们错过了品尝前两拨滩头鱼的时机,现在吃的是第三拨黑滩头鱼。”老友给大家斟满酒一摆手:“来,咱们动筷子,咱们边品尝边叙谈。”我第一次品尝滩头鱼,雪白肉质,肥美细嫩,不油腻,而且口感醇正。
说话间,大嫂端来一大碗滩头鱼汤,汤上飘着切得寸长的鲜绿韭菜。喝一口顿觉清香爽口,禁不住问:大嫂,这回味无穷的鱼汤是怎么做的呀?大嫂笑了:“其实也很简单,滩头鱼轻轻过油,鱼色焦黄后,加入调味作料,再以清水烹汤,要出锅时将韭菜撒在汤内,无论是吃肉,还是喝汤,包你满口清香,既解酒又解腻。”俗话说“美味不可多食,珍品更不可滥”,我有些担心资源枯竭。老友哈哈大笑,一只手拍着我的肩头,成竹在胸地说:“老弟,你大放宽心,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为保护这种名贵鱼种,已经改变了捕鱼方法:就是错过滩头鱼产卵期、产卵期严禁捕捞活动,并设专人防护,违者严惩,待产完卵的滩头鱼才有计划有限制地撒网捕获。这个十分有效的措施顺民心和民意,既保护了资源,又不减少捕获量,是一举两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