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游,就有着想看看当地校园的念想。初去台湾,更是如此。借着在台中逗留的间隙,去了东海大学。
入校门沿文理大道数百米,抬眼处,夹道大树掩映间豁然开朗,左侧大草坪上矗立着一栋宏大的建筑。建筑由四片薄壳双曲面混凝土墙构成。屋面与墙面汇于屋脊,外表立面贴类似寺庙的黄色菱形面砖在晌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趋前,仰望由屋脊形成的天窗,以及正立面大片玻璃透过的阳光泻落在教堂内,仿佛神的恩典播扬人间。而屋脊顶端的十字架赫然在目,这就是东海大学的地标和象征——路思义教堂。教堂外观上扬的曲线,宛若一双合十的祷告之手,意味隽永。这令人想起现代主义先驱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也是如此奇幻与美妙。路思义教堂的设计者乃是贝聿明和东大建筑系的创建人陈其宽,或许是现代主义的同道者,这座教堂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余绪和风格。有人试图还从形式和外立面的色彩等进一步解读这个建筑的意象,无疑,东西文化的交融确实是建筑的内在精神。委实如此,东海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复校,即是以原在大陆的13所教会大学搬迁来台后整合而成。据悉,教堂的捐资建造者亨利·路思义是美国《生活》杂志的创办人,出生在山东蓬莱,其父曾任齐鲁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副校长。路思义教堂自1963年建成,迄今半个世纪,不仅是东海大学的文化地标,也早已成了遐迩闻名的观光景点。每当晨起或傍晚时分,这里便是莘莘学子憩息和读书的地方,也有不少游客流连其间,还是披着婚纱的新娘绝佳的取景处。这里真是“远吞山光,气象万千”。
东大美的去处不止于此。校园广阔,气势宛然,被誉为全台第一美丽校园并不为过。校园背依大度山,当年复校规划时,即由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等知名建筑师主事擘画。校园树木茂密,建筑依地势而建,多为合院格局。走入庭院,回廊转折,花树掩映,典雅宜人,偶有老师或学子穿行而过,一股书卷气弥漫于此。虽然时值夏日,在这里却让人静气宁神、消除暑意。环视多为两层木构砖墙的楼房的庭院,在整个教学区所在多有,安静而不夺人眼球,却感觉有一种沉着的力量。走进的第一个庭院,从校长室往两侧依次排开的副校长室、教务处之类的行政办公单位,低调而不事张扬,一块小木牌已标识清楚。只是二楼门楣上于右任题匾“东海大学”确是呈现出历史的肌理和人文的意境,令人回刍。教学区的不少系科、院所多用廊道连接起来,似乎一个庭院连着一个庭院,一进又一进。几乎每个院落里是浓荫蔽日,扶墙而上的攀援植物透出的翠绿与布满“包浆”的洇湿的墙面在宣示这里蓬勃的生机与丰厚的历史。在一个个紧闭的窗户和门扉里,都涵泳着科学求真与人文为本的创造原力及动能。真是移步换景、景色无边。
离开时,感念东大,想起一张有关读书讲座的海报之题“这一夜,我们很东海”。我想,这一天,我们很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