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辈子在一家单位工作,现在的年轻人或许难以想象。而我,从十八岁走出中学校门,就来到地处徐家汇的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上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公司原址变成了徐家汇公园,但象征中国唱片发源地的那栋小红楼,依然矗立在翠绿丛中,默默诉说着唱片业的兴衰沉浮。
中唱公司是一家集编辑、录音、出版、生产和发行于一体的专业唱片公司,前身可追溯到100年前的百代唱片公司,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聂耳、冼星海、任光、黎锦光、陈歌辛等等,都与百代唱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周璇、姚莉、李香兰、俞丽拿、闵惠芬等著名歌星和演奏家都在衡山路上的公司录音棚内灌录过唱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是录音磁带流行,继而激光CD又风靡起来。中唱公司专门生产密纹唱片的压片车间停产了。那时我是公司三产的经理。有一天,公司老总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已经只经营磁带和CD,传统的黑胶唱片不进货了。公司仓库还积压着十几万张黑胶唱片。许多片子内容经典、品质优良,如果直接回炉当塑料原料,太可惜了。公司决定把这批黑胶唱片,划给三产门市部自行销售。
怎么卖?市场已经不流行了,蛮伤脑筋的。于是,我请来了几位专跑音乐文化条线的记者朋友,让他们替我出谋划策。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卖点是:黑胶开始告别乐坛,中唱公司的这批黑胶将成为“绝唱”,文化的收藏价值大于唱片的使用价值。所以,有的媒体刊载消息直言:“明年的某一天,随着最后一张黑胶唱片在中唱衡山路门市部售出,一个音乐时代将因此而告终结。”由于充分把握住了文化收藏者、发烧友珍藏绝版的心态,周五各大媒体消息一见报,周末原本静谧的衡山路公司门口,一下子闹猛起来,小红楼前,狭窄的门市部里堆得山高的黑胶唱片前人头攒动,LP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争先恐后,淘着自己心仪的黑胶唱片。《李逵探母》《梅艳芳》《江河水》《郭兰英》《沙家浜》……戏曲音乐、流行古典、西洋民乐,人们各取所需。一天功夫,区区不超过十元的唱片,营业额竟然高达十余万元。上海滩上第一波LP收藏热潮,由此掀起。
流行的市场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但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如今,80年代红火的磁带已然淘汰,90年代兴起的CD也已迈入黄昏,成为小众产品,而当年消逝的黑胶,在全球复古怀旧的潮流下,又重新登上舞台,焕发出新的青春。唱片百年,红楼见证。粗纹、密纹、薄膜、磁带、CD……载体在变化,技术在发展,而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是永恒的。现在,公司虽然搬离了衡山路,但我的居处距小红楼仅一箭之遥。我晚上喜欢到徐家汇公园散步,每当走过小红楼,就会想起20年前爱好者争购黑胶唱片的那一幕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