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出差洛阳,住在洛阳拖拉机厂东方宾馆,同住的一位室友是某企业的技术人员。晚上闲聊时,他从包内掏出一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块,说是家乡的石头。石上有各种不同的阴影,似花、草、鱼、虫等形,煞是有趣。他这次到洛阳是欲将石头送给客户,以联络感情。他表示要送我一块。我这门外汉不识“荆山玉”,盛情之下挑了一块片石,算是领情了。
离开洛阳后我又去云南参加一个会议,与会者中有一位机械厂的厂长。他喜爱收藏各种奇石,据说大者达百余斤。我见他酷爱石头收藏,就顺手把这片奇石送给了他,算是“宝剑赠烈士”。但当时他也不识这石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近日,偶尔翻翻《扬子晚报》,见到一篇“牡丹石”文。文中所述石状,似曾相识。午睡起床后,一段往事浮出记忆,即上所述。两相比较,觉得我那方得而转赠的石片当是“牡丹石”无疑。
附几段“牡丹石”文于下:
牡丹石是如何形成的?
据今15亿年前,一次地壳运动,火山爆发,青灰色的大理石质的岩浆,和白色晶状体均匀融合,形成了牡丹石,如果不是那次融合,也许山下会有两种石头:大理石、莹石,但它们融合了,就形成了牡丹石。
如果是汉白玉,一整块白石,哪里雕头,哪里雕衣,随便。但牡丹石不同,牡丹石有花朵,人物的脸上,总不能有花花。所以,一块两三米的巨石,必须有一处“脸部的位置”没有牡丹花。你想呀,牡丹石很脆,一块完整的大石,不易得,得到一块大石,还要有这么干净的一块,更难!
……
看来,牡丹石有花固然有趣,但花中如有相当的“留白”,才是雕材的上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