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他还“四处乱转”
“锄禾高温天,汗滴禾下土”,这几乎是上海市农科院甜瓜专家们的标准盛夏照。“秋季收获的水果,必须七月底八月初播种。这十几天,是出苗关键期。出苗多少、长势如何,直接决定九十月份的产量。”甜瓜专家陈幼源正蹲在塑料大棚里察看瓜苗,白衬衣彻底湿透紧贴在后背上,黑黢黢的脸庞上挂着一串串豆大汗珠,黑皮鞋有点旧,四周粘着一圈厚厚的黄泥巴。如果不是说起话来专业味十足,一定被人当成地道的本地瓜农。
看着每天蹿升的气温表,他几乎每天都“四处乱转”——到位于奉贤、松江、南汇等地的甜瓜基地走走看看。“甜瓜出苗时对环境要求比较高,这么热的天吃不消啊!”陈幼源说,与其他农作物不同,甜瓜种植不是直接在大田里播种,而是先在育苗棚里精细栽培,待瓜种发芽、长成青翠健硕的瓜苗后,再移栽大田就风吹雨打都不怕了。在此过程中,若遭遇40℃以上的高温天,瓜苗很容易出苗不齐甚至大面积枯死,后期产量难以保障。
陈幼源说,那些第一次种植新品种的瓜农,高温育苗的农业知识比较缺乏,“天热下地干活本就辛苦,技术支持再跟不上的话,很容易白忙一场。”高温天里,陈幼源现场指导,教瓜农增加浇水次数降温,讲解瓜苗长势与气温水肥的关系,临走时还细心留下手写小纸条,上面“一二三”条写好高温育苗的操作步骤——“瓜农哪能一下子记清那么多专业知识,想起来要问时又找不到专家。简单写张小纸条,他们装在裤兜口随时看,许多田头小问题边干活就边解决了。”
挖掘甜瓜“耐热因子”
作为沪郊大棚设施栽培的主要高效经济作物,厚皮甜瓜种植品种较优,但抗病性弱,且不耐高温,储藏期短,易早衰。为了让瓜苗增强体质,安然度夏,研究人员不满足于仅仅从外部加强高温护理,还深入挖掘农作物的“耐热因子”。
多年来,陈幼源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分析了200多份哈密瓜、伊丽莎白、网纹瓜等中外甜瓜品种,在上海首次调查了甜瓜白粉病菌的越冬卵孢子,筛选获得甜瓜抗白粉病和蔓枯病的分子标记,并结合田间发病比较,建立了甜瓜苗期耐热性鉴定方法,筛选获得耐热育种材料。最终,培育成集抗病、耐热和耐贮藏等多种优良性状集一体的甜瓜新品种,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性状优良的哈密瓜“哈密红”、网纹甜瓜“红绿早脆”和“绿天使”。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3个甜瓜新品种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特别适合在南方地区作春秋两季栽培。其中,“哈密红”的抗病、耐热抗早衰、产量等主要性状,均优于目前国内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红绿早脆”和“绿天使”比同类品种早熟10-15天,贮藏期延长约一个星期。
目前,3个新品种甜瓜在全国大棚设施推广面积达28.5万亩,瓜农产值24.06亿元人民币,新增总利润6.26亿元,成果单位种子销售净利润达860万元以上。其中上海“哈蜜红”成为国内设施栽培应用面积最大的哈密瓜类型品种。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