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真的是有香味的。那味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闻到了。
清晰的记忆是我父亲的书箱,应该有很多年的历史。那是三排共十二个浅棕色的硬木小方柜子,四个一摞,紧贴横排着三摞。最下面的三个柜子是两个对开小门,而上面书箱门则是从下面向上拉起而后推进去的。打开这些书箱的门,一直是我的一个强烈欲望。
那时候我太小,够不到上面书柜的柜门,需要踩凳子。书柜是我父亲的宝贝,经常看到他从书柜里寻找资料,拿出一本又一本不同颜色不同厚度新旧程度也不同的书籍翻看,我总是对此充满好奇感,那些书比我的玩具有吸引力。只是不敢去索取,因为我还达不到读那些书的水平,我知道父亲不会让我看的。
但是什么都拦不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于是我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搬来一个椅子,站在上面拉开了书柜的门,蓦然地,便闻到了一种香气。那香气和妈妈的衣柜里发出的香味不同,那香气很特殊,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那种香气,只是感到那香气很浓烈,可能与纸张有关,与柜子的木头气味有关,也与年代有关。总之从那时起,我对这种气味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喜欢翻书,不管里面的字是否认得全,然后长时间打开书本使劲去找我认识的字。我可以站在椅子上连续几个小时看书,直到大人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找我。
我对书的喜爱一定是这样培养起来的。没有人要求我读书,更没有人逼着我读书,是我自己想去读书,因为那种香气,不时地就想去寻找那种香气。
我在十岁的时候从书柜里翻出了《红楼梦》,这一次我坐在地上读,里面的字我更不认识了,因为笔画太多,繁复至极,原来那是繁体字。我爸爸知道后说:“这本书你还不能看,因为你年纪太小。”我心里不太服气,那本书实在很好,淡绿色有暗花的封皮,三个红色的红楼梦竖版楷书。虽然只是十岁的女孩,但是这三个字充满神秘,充满魔力。我会时不时去找出来,艰难而执着地读。后来发现前面一回里面讲的内容相当虚无缥缈,与正文几乎无关,翻着翻着找到了正文黛玉进京,兴致就真的上来了。从那时候起,我便开始了读《红楼梦》的“征程”。
对一个孩子来说,读书有时候并不是来自刻意的教育,而是来自兴趣。兴趣产生的原因会来自环境的熏陶,比如你在孩子的身边布置了许多汽车模型,孩子会爱上这些车子,把它们当成儿时玩伴,孩子将来或许会成为一个工程师。你在孩子身边放着录音机,总是在他身边响起钢琴奏鸣曲和舞曲甚至交响乐的音响,这个孩子将来就会对音乐有特殊的领会和亲切的感悟,可能会成为一个音乐家。
我后来变成了一个特别喜爱书的人就来自家里的那十二个书柜,我至今对书的味道有特殊亲切感,读书就变成了一种嗜好,一种习惯。我成长的时代在时间上不像现在的孩子们那样紧迫,那样的负重如山。完成作业之后,我有不少时间可以读书,读书实在是件幸福的事情。记得那时起我睡觉、吃饭甚至在厕所里都要读书。在我的祖母眼里这成了一种灾难,因为她受不了孙女晚上躺在被窝里看书,很晚都不睡觉,坐在饭桌边一手拿筷子另一只手还拿着一本书,枕头下边放好几本翻了一半的书以至于叠被子的时候不平服,更受不了孙女上厕所时还捧着一本书在看。她总说“眼睛不要啦?将来戴个眼镜看你怎么办!”
那真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啊,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读书,即便外界生活有许多变更许多不测、许多动荡许多艰苦,依然乐在其中。因为书香围绕身边,我心中有无限的满足感。
多少年以后,为我营造了书香气氛的父亲已经离我远去,那十二个书柜早已因为太过陈旧出现了裂纹只好处理掉了,但家中有了更大更高的书架,我家的书更换了很多代,父亲在的时候就处理过大约五千多本书,他把那些书捐献给了北京戏曲学校。但是不久之后,书架上又充满了书。到现在,家里的书怕也上万册了吧。
想知道书香的味道么?只要你拥有的书册具有一定数量规模,营造一间书房。当你忙碌一天之后,打开那间房门,一定会闻到纸张、油墨以及木质书架的木头与油漆混合成的似有似无的气味。那是一种沉稳厚重的香气。你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坐在靠背椅中,旁边的小桌上再放一杯香茶,茶香也漂浮在房间里,你一定会希望在这样的午后坐在这间屋子里完成一次安静、私密的阅读时光。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栏目制作人告诉我,“你入选了北京十大书香家庭,你是第一名。”书香家庭第一名,这个奖可比其他许多名头的奖项更让人高兴。
我再一次想,书,真的是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