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都有肉吃
世上本无“双11”,这个硬生出来的网上“人造节”,还要归功于阿里。不过,从五年前的一家过节,到如今演变成集体的盛宴,从各方晒出的成绩单看,“双11”已经让“小伙伴们”都赚得钵满盆满。
京东这次订单超680万单,是去年的3倍多;访问量超过5.3亿次,达到平日的2.7倍;交易额过100亿元,其中家电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5倍,包括平均1秒钟卖掉4部手机、2台电脑。而易迅则以60万单下单量、5亿元下单金额的成绩,破了自己的单日历史纪录;当天尤其是微信卖场的下单量突破8万单,家电和3C数码类销量额都突破亿元。还有首次加入战局的垂直电商汽车之家,堪称今年“双11”最大的一匹黑马,第1分钟就有100位用户下单买车;全天共订出17776辆汽车,总市值高达26.43亿元。
天文数字背后的“刷屏”
不过,在电商们集体亢奋的背后,数据或有水分。来自第三方比价平台51比购网的监测显示,根据对3万件商品样本的实时监控发现:一方面,“双11”前后网民在各家电商平台上的消费金额确有高增长,其中天猫增930%、京东增957%、1号店增1010%、苏宁易购增1926%、易迅增2648%。但另一方面,商家们宣传的“全场5折”和实际情况还有出入。比如在电脑笔记本及配件上,京东和易迅上75%的产品价格环比均有下降,像iPad4等降幅都在10%左右;苏宁约68%的产品有降价,键鼠和笔记本最明显降了9%;而天猫上的实际降价只有5%左右,降幅小于前几家。
另有“金融男”向记者爆料,从数据分析看天猫“双11”有人为拉高的痕迹:像海尔热水器等部分高价商品在晚间的大量成交,购买者就明显为各种小号,成交单上一连10个买家名字从t**0到t**9,不光下单时间非常集中,而且不少都买了不止一次,难道不是为冲量而“刷屏”?
商家打响反击“第一枪”
数据显示:今年“光棍节”上海人贡献最大,当天上海下单的成交额高达215951万元,排全国第一。“双11”网上吸金过多,是否会影响到岁末的沪市实体零售?
对此,沪上某百货商场的负责人就向记者坦言是“百味杂陈”。一是今年国庆“黄金周”7天,沪市436家大中型商业企业的5000多家网点总营收不过68.67亿元;二是还有同为传统百货的杭州银泰,这次竟高调宣布旗下35个实体店都甘做天猫的线下“试衣间”,结果在“双11”当天的总销售额为3704万元、同比升4.4倍,甚至零点开始25分钟的销售额就打破了去年的全天纪录。
“好比鲤鱼池里扔进了鲶鱼!电商做大对传统商业有压力,但也有激励和合作!”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明天起,沪上3家太平洋百货启动一连17天的20周年庆,就将打响“双11”之后申城实体百货反击战的“第一枪”。届时,消费者除了能用大众点评团、美团、徐家汇商城等网上甩出的“89元抵用100元”团购券外,还能看到不少潮款“满188元减100元”,甚至有比网上“双11”还便宜的虎牌电饭煲、象印保温壶、膳魔师锅具等20类5折以下“精选”。而接下来,沪市还会有巴黎春天一年一度的“不打烊”午夜场,以及第一八佰伴和新世界的跨年PK大戏等等。赶着“双11”的脚后跟,申城的线下岁末促销潮也要来了。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