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维修艰难完工
去年3月,宜川路408弄一幢居民楼顶楼漏水严重,数月未解决,原因是其中一户业主装修时损毁了承重墙,漏水情况扩大到该层5户居民。维修的款项究竟谁来出?是动用维修基金还是由业主承担?
当时,业委会正在换届,致使问题久拖未决。于是,由街道各部门和居民代表组成的子长居民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联络组“出马”了,他们同街道城管科、房管办一同当起“老娘舅”,取得多数居民同意,可以使用维修基金进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后开展维修。
然而,新的矛盾接踵而至。先是业委会和居民代表就“谁来修”的问题产生分歧,再是个别居民对中标单位资质心存疑虑,阻挠施工行动。联络组和社区志愿者逐一寻求解决办法,最终决定由业委会和居民代表各选一家施工单位,封好招标书交给居委会,公开开标。当日经过讨论,由居民代表推荐的公司中选。之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召开全体业主会议,公布施工单位的资质,大家最终达成共识,会后立即启动施工,并于当年9月完工。
母女矛盾律师来“解”
在甘泉苑老年活动室,每周二晚上的“法律夜门诊”特别闹猛,居民排着队来找小郭律师咨询。小郭夫妻俩是甘泉苑的租客,居委会干部蒋菊珍在做实有人口普查时,发现了这位“人才”。当时,夫妻俩正在为孩子入学的事情犯愁,蒋菊珍主动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小郭为此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当蒋菊珍提出“免费法律咨询”的请求时,他立即答应了,成为党员志愿者队伍的一份子。
今年初,蒋菊珍发现,平利路38弄一户居民家中,因老人赡养问题,母女关系已到了严重对立的地步,大女儿限制80多岁的老母亲使用冰箱、热水器。今年盛夏期间,老人只能在房间里另外装了一只电表,才能开空调。每次洗澡,老人只能自己烧水。小女儿带来的饭菜,因为不能放冰箱,经常馊掉。
居委干部上门劝说了多次,大女儿认为母亲把钱都补贴给了小女儿,心里不平衡。居委干部很着急,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老人年纪大了,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一筹莫展之际,他们想到了小郭。
小郭从法律角度和大女儿谈了一次,“律师话说得比较重,子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况且大女儿的行为的确很过分,已有虐待老人的嫌疑了。”谈话后,大女儿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善。本报记者 徐轶汝